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发展
作者:谢佐 创建时间: 2006.06.23 15:40:48
        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

            的保护与社会发展

                                  谢 佐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曾是多民族先民生活繁衍之地。先后有戎羌、吐谷浑、吐蕃等古代民族为青藏高原的开拓作出了贡献。元代以来,在祖国大一统的民族大家庭中,青藏高原各世居的少数民族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对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早已为世人所注目,特别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修葺、保护名闻遐迩的布达拉宫为标志,作出了一系列保护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大举措。有必要指出,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青藏高原的社会发展将是相辅相成而互为促进的,为此,特提出以下学术观点,以求教于与会专家学者:

     一、青藏高原是中国昆仑山系文化和江河水系文化的源头,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昆仑山自古与“河源”相联系,有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之说。昆仑山系的范围十分广大,“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省境内。长约2500公里。”“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西昆仑山,走向北西,平均海拔6000米,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等高峰都在7500米以上。位于塔里盆地东南和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中昆仑山,走向东西,山势稍低,海拔5000米左右,为一系列平行山脉组成,北支为祁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昆仑山也分为两支,北支为布尔汉布达山和积石山,南支为巴颜喀拉山。”(1)茫茫昆仑山系在历代中国先民的心目中被誉为“龙祖之脉”进而升华为昆仑神州系统并广为流传。

    昆仑神话作为中国古代先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流传广泛而影响十分深远。这一神话所展示的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早期生存繁衍进程中最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一幕: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古代先民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又在不断寻求改造自然,以利生存发展的大无畏与大智慧。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溯到远古时代,从黄河与青海湖共融时的水乡泽国,到昆仑山系的凸显、高山、大河、广湖所构成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以及在山川江河湖泊的沧桑巨变中,我中华民族顺自然、归造化,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乐观豁达的情怀,从理性思维和审美创造的方式,创作出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诸如: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女娲氏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于瑶池;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等等,莫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求发展、图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2)

    笔者认为昆仑神话的产生,最早以昆仑山系中的东昆仑地区,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青海湖、黄河的变迁密切相关。甚至认为共工氏怒触的不周之山,当指昆仑山系中的东昆仑山,“东昆仑山,在青海省位于东经90°00′―98°10′,北纬35°30′―38°00′,东起约格柔曲,向西至贝提力克亚河源头,横亘于柴达木盆地以南,青南高原之北,是柴达木盆地与青南高原的分界山脉。”(3)中原先民认识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大川,从河西走廊进入祁连山脉,进而深入阿尔金山脉,25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之南横亘着巴颜喀拉山脉和阿尼玛卿山脉,这些山脉恰好围绕柴达木盆地形成半圆形的“不周之山”。笔者于今年11月下旬再次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途中所见,感触良多,再一次感到应将昆仑文化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加以保护。建议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青藏交通枢纽之地)建立一座昆仑文化博物馆,最紧迫的任务便是首先搜集青藏高原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进而研究昆仑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

    源自昆仑山系的长江、黄河,名列中华江河之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先民们沿江河水系流域繁衍生息,同样形成了江河水系文化。“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群的姜根迪如雪山。源头称沱沱河,向北穿祖尔肯乌拉山与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青海省玉树县直门达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长江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在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容纳百川,与黄河共成中华民族母亲之河。”(4)长江的藏语名称为“治曲”,意为牦牛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有治多县,意为江源县。长江水系在青海省的集水面积为158513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5条,河道长度大于100公里的河流有18条。所以,我将长江在青海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的水系文化称为江源文化,长江进入四川盆地自古称巴蜀文化,出三峡有楚荆文化,江浙为吴越文化。

    “黄河仅次于长江,为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汇集四十多条大支流和万千溪水,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流域内耕地三亿多顷,居住着1.4亿人口。由于黄河流域最早形成中华文明,故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5)所以,我将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和大通河流的黄河水系文化称之为河湟文化,接下来是河套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江河水系所显示的上述八大传统文化,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洋洋洒洒五千年文明史,我甚至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治理江河的历史,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就是对水的图腾崇拜。鉴于此,笔者于1997年在担任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部总编辑职务之初,就曾建议全国方志界联合完成《中华江河志》,现在仍有这一奢望。

    二、卡若文化、卡约文化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存,应分别建馆

    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以古代先民遗留的实物为依据,通过文物来考察古人生产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学科。同时,通过文物类比,为其文化类型命名的。青藏高原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多有戎、氐、羌活动的记载,上世纪初在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乡卡约村发掘的文物,被后来的考古学家命名为卡约文化,被认为是羌人遗留的文物,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距今约三千年之久。在青海省境内已发现类似卡约村羌人遗物的已有500余处,但统归于卡约文化的范畴。戎、氐、羌在我国西部活动的历史很长,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乃至建立邦国,对青藏高原的高寒畜牧业、交通运输、史前文化都作出过巨大贡献。与青海卡约文化相类似的还有西藏的卡若文化,这两大文化是青藏高原典型的土著文化,研究价值很高,建议在西藏卡若和青海卡约两地分别建一座文化馆,以征集收藏卡若和卡约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物,并展示给世人。

    三、藏传佛教文化艺术遗产丰富多彩,应加以重点保护

    藏传佛教(亦作藏语系佛教),当指佛教传入于青藏高原后,打上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印记后,向其他民族地区传播的佛教流派。这一流派自元明以来实行活佛转世制度,并形成诸多宗派的诸多活佛转世系统。青藏高原现存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群(包括壁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法物诸如瓶、炉、香案、钟、鼓、钹、海螺、金银灯等,古籍包括藏文手写本,木刻本、铜版本、石印和铅印本等,还有明清碑刻、嘛呢石(《六字真言经》石刻)、古玩包括字画、玉器、漆器、文具等,以及佛家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艺术遗产涵盖了古代藏族先民的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等大五明的学科内容,还有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等小五明的学科内容。藏学作为我国与敦煌学、徽学并列的三大显学之一,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也是当前藏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6),保护好藏传佛教文化艺术遗产势在必行。

    四、青藏高原人数在十万左右的独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要倍加珍惜

    这些民族在西藏有门巴族、洛巴族,在青海有土族和撒拉族。这些民族长期与周边的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群众和睦相处,共同为开拓青藏高原作出了他们各自的贡献。对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包括语言资料、民族风情资料、民间音乐、舞蹈、绘画,乃至于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都应发掘、保护、整理、开发。笔者于今年6月份,曾参与云南大学和青海有关院校进行的土族、撒拉族村寨调查,深入到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石头坡村将近一月,深感过去我们对这些民族的社会调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对他们的文化艺术遗产应倍加珍惜才是。

    五、通过对青藏高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促进青藏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继承与创新,吸收和借鉴这样两课题,青藏高原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也不例外。作为广义文化含义,当指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化进程,这一进程包括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知识结构和心理素养。中国少数民族的艺术遗产是这些民族精神文明进程的结晶,对其保护的目的全在于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各民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又因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有赖于物质文明成果的支撑,笔者提出青藏高原各民族地区当务之急尚须内固工农牧,依托青藏高原的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走生态农牧业之路,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以提高继承和创新文化艺术成果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水平。青藏高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笔者还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学学科,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注释:

    (1)《青海省志?自然地理志》第43页、第44页,黄山书社1995年8月第1版。引文为该书转引自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的“昆仑山”条目和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中有关昆仑山系的划分部分。

    (2)谢佐:“昆仑神话的产生及其流变”载台湾《宗教哲学》1997.10.1第171页。

    (3)《青海省志?自然地理志》第45页,黄山书社1995年8月第1版。

    (4)(5)谢佐:“略论中国昆仑山系文化与江河水系文化”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5页。

    (6)参见星全成著《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