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湘西土家族苗族艺术遗产价值评估及其保护措施
作者:张子伟 创建时间: 2006.06.23 11:57:45


         湘西土家族苗族艺术遗产价值
                                             

                      评估及其保护措施

                      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 张子伟

    近十几年来,湘西酉水流域发掘出数十处旧石器、新石器时期遗址,证明一万到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生存繁衍。这一带巫傩文化的积淀特别丰厚。艺术遗产成为其中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其品类繁多,特色浓郁,底蕴深厚,覆盖面广,是几千年遗存的“活化石”,值得加以及时抢救,妥善保护。据1988年全州傩文化粗线条普查统计,尚有几百个品种与项目流布八县市219个乡(镇)。这些珍贵资源一旦得到及时的抢救便可获得永世的保留,有些还可以迅速转化为艺术产业,直接服务于生态州建设:其两个效益是比较明显的。
    我国加入世贸以后,文化交流的大门敞开了。如果我们对这些遗产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发掘、整理出版(展演),可以打造出多样文化精品,通过各种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宣传。这对提高土家族苗族的知名度具有实际意义。
    湘西州旅游产业正在开发,但项目单一,缺乏精品,特别是缺乏闪光的人文景观。如果我们将发掘提炼出来的特色品种放在风景点窗口上展示(展销),无疑会形成一道靓丽的艺术风景线,并增生经济效益。
    解放以后,许多品种濒于消亡。近些年来,老艺人先后作古,如果不及时抢救,很有灭绝的危险。因而及时组织力量尽快进行抢救和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
     一、 主要内容与民族特色
    (一)祭祀仪式剧类
    1、土家族毛古斯
    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土家族村民每逢正月,结稻草为服,扮演原始初民渔猎农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创业功德,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该仪式以村落或姓氏为单位轮流接替举办,持续五、七、九天不等;全用古代土家语演唱,以至有些土语今人无法翻译。保留至今的剧目有《做阳春》、《赶肉》(即狩猎)、《捕鱼》、《抢亲》、《甩火把》等。由于是祭祀仪式,故降神、像神、娱神的舞蹈场面非常多,舞汇古朴而丰富。研究者们从古朴的形式、剧目的内容特别是大量的夸张的表男根演来考察,认为它应是父系社会初期便产生了的祭祖仪式,距今应有九千年的文明史。
    解放之前,每个村都建有摆手堂、供摆手祭祖专用。几乎每一个土家族村寨都盛行这种仪式。解放后,掌堂师与梯玛陆续去世,传人日益锐减。据1988年全州文化普查统计,尚有20余个村寨可以组织恢复排练及演出。
    特色与价值:一些研究者与考察者鉴定评价:它是上古时期土家艺术集锦,是我国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戏曲和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之一,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含土家族)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的非常珍贵的活化石。
    2、土家族梯玛跳神
    形成历史及现状: 远古时期,梯玛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最初由部落酋长担任。其神职一是事神求神,二是管水管火。这种与神交通的人物在神堂里跳了几千年,曾在土家族民众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跳神的一个主要仪式是“还土王愿”。大凡人丁不旺,身患重病,六畜发瘟,年成欠收,村民们便请梯玛的土著酋长(土王)祈求保佑,并许下酬谢的愿心。翌年若如愿,则杀猪宰羊,酬谢土王。一般有三十几堂法事,可分五部分:①敬家先,②请神酬神,③下阴解钱(给土王),④上天求子,⑤赶白虎。这种仪式常与还傩愿存并于汉化较早的土家族地区。但在纯土家区则没有傩愿的坛班活动。解放前巫风盛行,解放后只在偏僻山乡保留。但坛班已所剩无几。
    特色与价值: ①巫文化色彩很浓,如供奉在土王殿前的“人头纸”是古代人头祭的遗存。在梯玛分工中就有猎头梯玛。祭祀八部大王用的是血祭、生祭,因为这位祖神“吃肉带血,吃酒带糟”,符、??、咒、诀、水较为普遍地运用在祭祀中。上刀梯、踩地刀、咬铧口等硬功, 在解煞法事中表演,十分精彩。②祈求子嗣在法事中占有很大篇幅。据说这种仪式创始之初,一梯玛为一户夫妇求子,是裸体施法,跳跃祈祷天神,七姊妹动了凡心,慷慨赐子。③赶白虎与川东鄂西土家族的敬白虎(白虎信仰)相悖,这对研究土家族的分支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④舞蹈成份很重,梯玛一手振动马头法铃,一手摇头铁杆司刀,舞蹈身体刚劲而优美,这种舞蹈还出国表演。
    3、土家族摆手活动
    形成历史及现状: 摆手活动,土家语谓之“舍巴日”,舍巴,即摆手;日,即做,开展×××活动的意思。这是若干村寨联合举办的大型祭祖仪式。村民们通过模仿远古祖先的形体仪态、生产生活,达到降神目的;再以唱摆手歌,讲述英雄故事、演毛古斯来颂神、娱神,让先祖们和自己一起过一个欢乐的春节,同时请祖先驱秽赐福保清泰。它主要祭祀母系社会的三元女祖,父系初期的八部大王,其次是五代时期的彭公爵主,向老倌人、田好汉等。其仪式程序有请祖、迎祖、颂祖、娱祖、祈祖、送祖、扫堂等。整个活动由梯玛(土老司)主持,一般在三天三夜以上。它体现了土家人的强烈崇祖意识,先祖的特定生活规定了它的基本内容,特殊的缅祖习俗孕萌了特殊的风貌,独特的祭祖仪式提供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社区活动方式,具有深厚博大的民俗内容,为我们研究土家族历史、经济、文化、追溯荆楚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与信息。
    特色与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艺术瑰宝,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武王伐纣,歌舞以迎”即土家族祖先唱着祭祖歌,跳着摆手舞(请祖神附体)奋勇当先,冲锋陷阵。明史载嘉靖三十五年,永(顺)保(靖)土司率士兵抗倭,以摆手阵击破倭寇蝴蝶阵,捍卫了海疆安宁,荣膺朝庭“东南战功第一”的嘉奖。这些在祭祖仪式中均有展演。摆手歌洋洋数十万言,可唱几天几夜,成为千古流芳的民谣集锦。此外,仪式中还保留了几千年以来土家族的迁徙、进化各段历史的具体描述。以上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与民俗的宝贵资料。
    4、苗族椎牛祭
    形成的历史及现状:这是苗族村民祭祀远古祖先,如母系氏族酋长奶夔,父初期酋长玛苟(《述异志》等书中称为“??瓠”),发明饲牛和创始农耕的祖先柳斗柳庆(一说是祭神农氏、祝融)。解放前,大凡村寨遭受严重的瘟疫、人患重病,头年向上列祖神许愿求保佑,来年如愿者,则杀牛还愿。它以村寨为单位举办,参加者成千上万。仪式程序有二十余堂,湘西“改土归流”之前要举行十四天,之后缩减到三、五、七天不等。从仪式内容上推断,它应发端于父亲社会初期。苗族《古老话》(正式出版物)载有苗巫讲述的原根,说是奶夔的儿子黛玉黛凯杀了狗图腾部落酋长玛苟(他们的生父),奶夔愤而追杀众子,责令他们杀七头水牯向亡父赔罪。以后仪式中揉进了祭祀饲牛祖神、祭雷神、祭蚩尤等仪式。目前,花垣县仍有10多个坛班可以开这种祭祀活动,深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但巫师年迈,去世者多,如不及时抢救发掘,定有消失的可能。
    特色与价值: 本仪式以祭祀远古祖先,求其禳灾赐福为目的,以群体跳鼓为娱神手段,它是悠久的巫文化形态,《苗师通书》这部祭祀巫词口碑经典便记录了九千年来苗族的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是我国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苗族椎猪祭
    形成的历史与现状: 苗族称椎猪为“农巴”,它与椎牛、接龙并称为楚王室的三大祭祀仪式。祭祀的是苗族远古把野猪训养成家猪的祖先。苗族称他为猪神。一旦某人患重病或出现官司口角、恶梦凶兆、就认为是猪神为索取供奉而派他的下属到户主家兴灾作祸。户主得请苗巫向猪神许下一头供猪,祈求保佑。若如了愿则择日还这堂愿,故又称为“还猪神愿”。又有一说:称它起源于对蚩尤夫妇的供奉,举行仪式时,须请舅辈亲相貌端庄的中年男女各一人,扮蚩尤夫妇,静坐坛上,接受供奉。苗语谓之“炯巴”(即“坐猪”)。其仪式共二十二堂,分六大部分:①请师收祚(铺坛)②启神(包括驱瘟赶魔、化堂变体,述说原由,请神下界等)③保安(包括找魂、保安、敬酒送酒)④供神(包括送猪水、交牲、上熟、求神佐)⑤收煞(包括撤神坛、撤鬼屋、合猪)⑥送神。这种仪式的兴起,如果从猪神(如神农、祝融或蚩尤)殁后的年代算起,应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只在偏远山乡保留。
    特色与价值: ①仪式中保留了五千年前蚩尤与黄帝“东山放凳,西山摆椅”举行和谈的生动场面,这与史载吻合;深入抢救发掘,有利于全面揭示那个时代的战争与生活状况,有利于补充我国史载的不足。②设尸位,是我国远古“尸崇拜”的子存,值得研究。③是典型的苗族巫教育,尚无第二人深入系统地进行发掘和研究。
    6、苗族接龙
    形成的历史与现状: [柔阿]绒(苗语即接龙)系苗族四大隆重祭祀盛典之一。是龙崇拜在苗区的体现。传说古代的一个苗女嫁给了一位潇洒英俊的男子,这男子是洞庭海中的龙子化身。他们生了小孩之后双双回到娘家。龙子误饮渗有酸汤的酒而现了原形。龙子回海,女家思念,便兴起了“接龙”仪式,据说,做了法事,龙住家中,便可发家致富。事先须请一对相貌端庄、作风正派的男女青年扮龙公龙母。法事①“请龙”,众抱着伞,随巫师去东方水井,请龙神上“接龙宝座”,然后一路吹打回户主家大门外。②“迎龙”,头师二师门内外对答《迎龙词》,请龙公龙母居龙位接受供奉。③“安龙”,用诀法将龙安进堂屋中深挖出的“龙堂”。扣上龙碗,加盖岩板即告结束。从苗族迁徙史来推测,当是“右洞庭、左澎蠡”的三苗时期的事。解放前各苗寨皆实行这种仪式。目前仍有巫师可以主持田野表演。
    特色与价值: ①龙的崇拜唯独在苗区保存着完整的仪式,它是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②恢宏的场面,隆重的仪式,蕴含着几千年来的民俗与文化。③接龙舞古朴而优美,有待系统发掘。
    7、苗族跳香
    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这是湘西苗族(解放前称瓦乡人)祭祀玉皇大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大型社区活动。据载东汉末年仡氏娘娘征南海旗开得胜,凯旋归来时举行过这种跳香大会,并将古历十月初定为跳香节。各地建有“玉皇大殿”,或叫“灵霄宝殿”、“宝花仙殿”、“上司殿”、“娘娘殿”、“丰登殿”、“跳香殿”。乾隆至光绪年间达于极盛,解放后只在偏僻山乡留存。
    特色与价值: 它分室外敞坪跳香和在殿内跳香两种,共有请师、申法、传五谷、发童子、大旋场等五堂法事。主祭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唐尧氏、虞舜氏)。其传五谷有修地、烧地、锄草、收割等戏剧性表演和舞蹈。“发童子”法事中有年成好坏的预测和跳深涧、跳宽沟等身轻如燕、健步若飞的特异功能表演。
    8、土家苗族还傩愿
    形成的历史与现状: 出于祈求子嗣的目的,驱鬼逐疫的需要,村民向人类始祖神傩公傩母许愿求保佑,如愿后(最多三年)请傩巫进屋以三牲酒礼酬谢傩神,故称还傩愿。它以户为单位举办,其仪式包括傩祭、傩戏两部分,计有三十余堂法事。例如法坛放兵、敲角请神、安营造殿、踩九洲、剖傩、求子、游大愿、冲营打寨,上刀煞铧、收兵倒坛、送神等。傩戏有《搬探子》、《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匠》、《搬八郎》、《搬和尚》、《搬土地》、《搬判官》等简称“八搬”,还有演十二搬、二十四搬的坛班。据专家们考证,傩祭产生在上古时代,殷周“巫风大起”,发展成相当的规模。春秋即有傩戏的萌芽,唐代趋于成熟。它是在金元杂剧之前。这种傩戏明代传入湘西后,土家苗族的傩巫将本民族的傩祭及相关文化融化其内,建构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内容。解放前这种仪式在各村寨普及,一村有一至二个坛班。解放后这种仪式只存活在偏远的乡村,目前仍可见少量的坛班活动。
    特色与价值: ①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资料与信息;②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符、篆、咒、诀、水都有较系统的储备,上刀梯、摸油锅等都达精彩的程度;③傩戏的出现为“中国戏曲发源于古代祭祀”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并填补了三千年前中国戏曲的空白。
    9、跳马
    形成的历史现状 湘西乡民正月祭祖的又一仪式。它以村寨为单位,参与祭祀者达数千人。其仪式程序有①开洞请老爷(部落酋长);②骑马示阵;③赛马;④做阳春;⑤审老爷。此仪式仅存于古丈县境内。
    (二)稀有剧种类
    1、苗剧。中国五十多万苗族拥有的唯一戏曲剧种,是“独生子女”。它的前身是蚩尤戏。苗巫装扮他们的祖先(巫首)蚩尤,头戴铁三脚,执戈扬盾,红衣朱裳,为苗民驱鬼。苗语称为“恰相”(即赶伤亡鬼)。其中有人物扮演,有一定长度的情节。每个巫坛都必得进行这种哑剧表演,不会演“恰相”的巫师没有资格掌坛。因此,蚩尤戏被保留在每个苗寨。有的寨子共存好几个坛班,其演出的壮观可想而知。这种仪式剧上演的时代可上溯到上古。
    一九九一年我们为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场演出,评价很高,许多专家认为这种戏剧完全可以出国演出。
    明清时期还保留在椎牛场上演出的一部戏叫《抱假嘎》,(汉语即“打妖魔”)表演鼓社时期的鼓会来历,并用以取娱苗族祖神,是“倒神坛”法事中必演的剧目,嘉庆七年被清政府禁演。但在湘西苗区仍然秘密地演出,一直保留到解放前,与蚩尤戏一直并存上演。上世纪三十年代演出的实况被苗族学者石启贵记录进他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出版。
    一九五四年春,花垣县麻栗场乡石成鉴、石成业等人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团结灭妖》搬上了舞台,成为新苗剧的第一个代表剧目。以后创作上演了近百个剧目。三中全会以后有一批大型剧目(剧本)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剧协等家颁发的奖励。其中,《带血的百鸟图》、《逃犯审官》分别获第一、二届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剧本银奖,《小鼓王》获第八届孔雀奖优秀剧本铜奖。《黛雅与那卡》获全国“攀枝花”优秀剧目三等奖。此外《带血的百鸟图》还获得文化部“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优秀剧目录像演出奖”。
    1994年国家民委组建了以副主任李晋有为组长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查组”,笔者被聘为组员,对湘西苗剧进行专题调查,撰写呈交了七万字的调查报告,受到国家民委的好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苗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冲击,走向衰微。但剧团仍保留了下来,县委县政府决定增加编制和经费,以便振兴这个剧种,他们很希望获得文化部及各保护中心的扶持。
    2、辰河高腔戏
    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湖南通志》载:“(泸溪县)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这个高腔剧种流行在浦市所在的辰河流域,故名。目连戏的剧目共四十八本,四百多折;在高腔剧种中,剧目最多,被称为戏娘。目连戏以主人公目连冠名,又称万人大愿戏,表目连救母劝善故事。至今仍可以连续演出半个月。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应邀赴法国巴黎、波尔多市和西班牙巴塞诺那等地出演二十场,产生了轰动效应。
     解放前,高台班演出活动十分频繁,计有泸溪的浦市班、花垣的双美班、永顺的双和班、保靖的重新班、洪江的清和班、辰溪的双少班等。矮台班(又称打围鼓)每有红白喜事则被邀请到户坐唱。
     特色与价值 ①它是一种水系文化,沿着辰河从下游河口的浦市镇向上游延伸至保靖、花垣、永顺以及黔阳、辰溪、洪江等地。②支派各有特色,下河派以浦市为中心,重唱功,创造了正宗声腔“浦腔浦调”;中河派以溆浦为中心,重做功;上河派以洪江为中心,唱念兼重。③它是湖南大型的重要的地方戏剧种,存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保留剧目三百多个,仅目连戏的唱腔曲牌便有三百余曲。脸谱一百余种。
    (三)民间美术类
    1、泸溪县踏虎乡凿花黄靠山剪纸;
    2、龙山县猫儿滩镇土家族织锦;
    3、凤凰县蜡染、扎染;
    4、泸溪县民间木雕(含傩面具雕艺);
    5、花垣县麻栗场乡苗绣。
    (四)民族音乐类
    1、龙山县坡脚乡咚咚奎、双唢呐、哭嫁歌;
    2、花垣县麻栗场镇苗歌;
    3、花垣县董马库乡苗族古典祭祀歌;
    4、保靖县土碧村薅草锣鼓,土家山歌。
    (五)民族舞蹈类
    1、花垣县麻栗场镇鼓舞,接龙舞,师刀舞;
    2、永顺县王村镇摆手舞、八宝铜铃舞;
    3、古丈县岩头寨乡跳香舞。
    二、 抢救概况与初步成果
    我州抢救艺术遗产起步较早。1981年湖南省首届傩戏研讨会在我州凤凰县召开,我研究所进行了全堂法事录像,保留了部分珍贵资料,这在全国尚属首次。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州吉首市召开,我们组织了傩戏、蚩尤戏、跳马、原始戏剧毛古斯田野演出。“三套集成”的面市,使得部分民间文艺作品得以保护。1993年以后,州政府将傩文化列入专项预算,每年拨出1万元,1999年增至2万元用于发掘。十年来,我们共搜集整理了科仪资料一千余万字,同时进行了田野录像录音、拍照。其中包括:A、科仪本资料《苗族祭祀科仪》380万字、《苗族巫坛秘籍》60万字、《苗师通书》83万字、《排碧乡椎牛祭科仪本》80万字、《湘西二十五村摆手活动调整》30万字,泸溪县辰河高腔《目连全传》80万字等。B、田野录像十种二十余盘磁带。如《保靖县堂朗乡还傩愿》、《凤凰县沱江镇傩戏八搬》、《花垣县董马库乡还傩愿》、《花垣县排碧乡椎牛祭》、《椎猪祭》、《花垣县雅酉乡椎牛祭》、《椎猪祭》、《花垣县龙坛镇蚩尤戏》、《保靖县土碧村毛古斯》、《龙山县梯玛跳神》等。C、彩照两千余张。
    1993年,笔者被中国剧协、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聘任为研究员,参加文化部审批的“中国地方戏及仪式之研究计划”,完成专著六部,台北《民俗曲艺》杂志社出版了四部,在省级出版编著两部。以上发掘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由于经济的制约和认识的滞后,我州的这项工作尚停留在傩文化圈里,其他艺术遗产均遗存在处女地,始终未得以系统发掘。
    今年元月,州人大代表会期间,笔者领衔提出了《实施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议案》被大会批准,四月八日州人大常委会交政府办理,这项工作正在启动并进入法律程序。
    三、保护规划与具体措施
     根据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特提出保护规划如下:
    一、全面抢救、发掘典型村寨和坛班的相关仪式资料,包括组织恢复排练、进行田野演出,并同步录像、录音、拍照等。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唱腔、舞蹈等。
    二、组织州内专家、文化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有一定价值和品位的专著、论文。例如出版《湘西傩文化丛书》、《湘西神秘文化画册》,建立“湘西本土文化信息库”等。
    三、选择永顺的双峰、龙山的苏竹、保靖的土碧三个村,作土家族毛古斯原始戏剧保护区;选择花垣的大洞冲、凤凰的三江、古丈的岩头寨三个村为苗族民俗文化保护村。这样既有人传承,维持这种“活化石”的生命,又可在旅游窗口进行展演。
    四、我州经济贫困、赤字财政,去年被国务院列入西部开发区,有七个县属中央扶贫县,一直无法保证一定的发掘、整理、出版经费。谨建议文化部结合文化扶贫,下达课题项目并拨出专款予以扶植。
     具体措施为:
     1、紧急抢救。对一些濒于失传的古典艺术的相关资料,组织恢复排练,进行田野演出,并同步录像、录音、拍照等。
     2、分类整理。形成四大系列:①图像系列:将录像资料转录为光碟,并加上字幕(说明文字),将彩色照片分装成集;②文字系列:用国际音标记译、整理出仪式资料等;③曲谱系列:将唱腔译成曲谱;④舞蹈系列:对传统古朴的各种舞蹈作出语汇与场记的整编。
    3、推出科研成果。组织州内专家、文化工作者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撰写出有一定价值和品位的学术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并分期分批出版。例如:出版《湘西傩文化丛书》10种。它包括①研究专著五种,即:《土家族毛古斯研究》30万字、《苗族椎牛祭祀研究》30万字、《土家族梯玛跳神研究》30万字、《研究》30万字、《湘西傩祭傩戏研究》30万字等。②科仪资料汇编五种,即:《湘西苗族古典祭祀歌》40万字、《湘西苗族巫坛秘籍》50万字、《湘西梯玛神歌》40万字、《湘西还傩愿全堂法事科仪汇览》50万字、《辰河高腔目连全传》(四十八本)80万字。以上十种共计410万字。此外,出版《神秘的湘西》画册;设立网站,名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信息库”。
    4、建立重点文化保护社区:
    A、重点文化保护乡(镇):
    ⑴傩文化之乡:花垣县董马库乡(古典祭祖仪式:椎牛、吃猪、接龙、苗族绝技上刀梯、摸油锅、咬铧口等);
    ⑵摆手之乡:永顺县王村镇(摆手节、梯玛跳神、铜柱文化);
    ⑶画乡:凤凰县沱江镇(扎染、蜡染);
    ⑷剪纸之乡:泸溪县踏虎乡;
    ⑸秦简之乡:龙山县里耶镇;
    ⑹打溜子之乡:龙山县坡脚乡;
    ⑺跳香之乡:古丈县岩头寨乡、泸溪县良家潭乡;
    ⑻歌乡:保靖县马王乡;
    ⑼鼓乡:花垣县麻栗场镇。
    B、重点文化保护村:
    ⑴傩戏村:花垣县龙潭镇豆往村(傩戏、绝技、蚩尤戏);
    ⑵苗剧村: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
    ⑶毛古斯村:保靖县土碧村、永顺县双峰村、龙山县苏竹村;
    ⑷跳马村:古丈县热溪村。
    C、重点稀有剧种:花垣县苗剧团,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
    5、建立“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请州委、州政府主管文化的领导任组长,州文化局领导任副组长,下设规划办公室,抽调一名专家主抓该室工作。
    6、设立“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基金会”。基金来源有三个渠道:①请州财政局列进2003年预算;②请州计委列项上报,力争挤进省里和国家笼子;③请州民委向省民委和国家民委争取保护工程资金;④由州文化局向省文化厅、文化部争取并向大型企业集资。
    7、第一期(五年)工程计划:
    第一阶段(一年)全面普查期(2003年冬至2004年春);
    第二阶段(一年)抢救研究期(2004年至2006年);
    第三阶段(一年)窗口培育期(2007年),对外文化交流,网络宣传等,在旅游主线开设展演业务。
    8、二00四年主要基础工程
    (一)成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二)设立“保护工程基金会”和相应的领导机构;
    (三)完成“六个第一”示范工程:
     A、第一个傩文化村――花垣县大洞冲村;
     B、第一个毛古斯乡――龙山县坡脚乡;
     C、第一个大摆手镇――永顺县王村镇;
     D、第一批稀有少数民族剧种――花垣县专业苗剧团,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
    E、第一批“仪式剧及祭祀”研究专著五部:《土家族毛古斯研究》、《土家族梯玛跳神研究》、《苗族椎牛祭研究》、《苗族椎猪祭研究》、《苗师通书研究》。
    F、第一个民族艺术保护区(酉水土家族苗族艺术)的申报工作。
    四、 实际困难与具体建议
    1、 筹措资金难。我州经济十分拮据,八县市均属中央确认的特贫县,中央下达的有限的扶贫资金只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部分贫民的油、盐、柴、米问题。州本级财政由于几个支柱产业滑坡(包括湘泉集团),经济总量偏小,无法挤出较大额度的经费。州人大虽已将议案交州政府去办理,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州财政局向州财政厅呈现报的专项报告尚无回音,州计委答复是中央和省里没有这个口子。建议文化部和保护中心帮助列项,拨款解决。
    2、 形成规模难。有效保护的基础是规模抢救。那些零敲碎打、圈地营运、各自为战的小家子气概和作为成不了大气候,难以获取席卷全州的规模效应。新闻(含电视台、报社、新闻网络)炒作也缺乏系统和规模。建议中央、省、州共同开辟“艺术遗产保护”栏目,同时打响广告宣传联手战。
    3、上升档次难。把艺术遗产抢救下来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保护下来,有的投放景点,有的作商业化包装,有的珍贵遗产还可打造成旅游文化精品。这一切尚需要从深挖掘,显特色,搞创新,抓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建议文化部和保护中心帮助湘西自治州,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例如“酉水土家族苗族艺术遗产保护区”)。在下达或审批有关科研课题时给予照顾。
    4、市场运作难。我州有几个地方已开始将艺术遗产投放市场,也已取得了明显的两个效益。如德夯民俗村、凤凰古城、南方长城等,但尚有大面积的上市计划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桌面上未见付诸实施。这里存在如何更新观念,如何吸纳外资,如何消除门户之见,大胆与富商联婚等问题。建议文化部台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并请保护中心派出艺术扶贫专家帮助湘西州打造艺术精品。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