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传承千年文明的舞者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段敏 创建时间:2014-09-19 10:53:00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右二)在指导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演员排练。

 

    雅鲁藏布江在流,藏戏就要唱。

    咚跄——咚跄——

    咚咚跄——

    “哦哈——扎西雪巴啦……”

    每当尊贵的客人到来时,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就会跳起欢快的传统藏戏《扎西雪巴》,欢迎客人的到来。

    藏戏,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传最早由七姐妹演出,且剧目内容又多是藏传佛教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在拉萨说起藏戏,人们都会说到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因为这个艺术团表演的藏戏正宗。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在城关区娘热乡吉苏村,位于拉萨北郊,除16路外,20、22、23路公交车均可到达此地。

    记者到达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时,团里热情的小伙丹增平措接待了记者,并热情地给记者做起了翻译。

     这次,我们本来是要来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的,但事有不巧,老先生不在团里;且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无法接受我们的采访。几经周折,团里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大弟子洛桑次仁。

    洛桑次仁今年42岁,中等偏上的个子,皮肤黝黑,眉毛浓密,不闻其声,先见其笑,典型的藏家汉子。

    寒暄过后,这位热情的藏戏表演艺术家给记者介绍起了他们所传承的觉木隆藏戏。

    少年学艺,子承父业,不仅仅是承继“香火”,更多的是热爱

    洛桑次仁家可谓是藏戏表演世家。他父亲旺堆及哥哥、姐姐都是藏戏演员。

    1979年5月8日,娘热乡的藏戏爱好者自发组成了一支藏戏队。并且很快这只起初只有18人的业余藏戏队就发展成为民间专业艺术团体。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的组建和发展要归功于格龙。

    80年代初,热爱藏戏的格龙加入藏戏队,被推举为队长。

    1983年6月,格龙出资18万元在娘热乡建起了藏戏排练场,并为藏戏队购置了演出服装和乐器。

    1984年,藏戏队更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格龙出任团长。

    1998年7月25日艺术团正式命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

    数十年艰辛发展,数十年薪火相传。如今,格龙已把团里发展的重任交给了儿子米玛。

    同样,洛桑次仁也是子承父业。

    洛桑次仁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藏戏。每当父亲旺堆或其他藏戏演员排练藏戏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跑去观看。5岁时,他就不顾旅途疲惫,跟着父亲旺堆到处去演出。虽然不能登台表演,但还是乐此不疲。

    16岁时,洛桑次仁正式入团,拜在团长格龙名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过硬功底就唱不好藏戏,唱不出藏戏的味道。

    洛桑次仁至今仍记得,自己学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传统八大藏戏之《苏吉尼玛》中的大臣。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种类繁多,派别林立。

    藏戏一般分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洛桑次仁学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表演起初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逐渐有了角色分工。

    学习藏戏,男青年一般从饰演年轻国王开始学起,女青年一般从扮演仙女开始学起。

   洛桑次仁告诉记者,藏戏表演一般从舞蹈开始学起,先学迈步,再到转身,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

    会走之后,就开始学唱。藏戏唱腔丰富,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又因角色而异,因此唱腔最难学。

    “要学好唱腔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底不行。八大藏戏角色众多,演全谈何容易。”洛桑次仁说。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雯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

   现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是少数能演全八大藏戏的民间艺术团体。

    青年拜师,重新学艺,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提高,更多的还是热爱

    2004年,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来到该团担任戏师,传授觉木隆藏戏。

    藏戏起源很早,源于民间歌舞。《西藏王统记》记载:“松赞干布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藏戏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当然,关于藏戏人们普遍会提到唐东杰布。藏戏艺人奉唐东杰布为祖师。

    相传,在当年唐东杰布的藏戏队中有位叫唐桑的姑娘,年轻貌美、声音优美,得到了唐东杰布的真传。后来唐桑回到了她的家乡拉萨觉木隆和她的丈夫一道创立了蓝面具觉木隆藏戏。

    藏戏表演多戴面具,且每种面具都有特定的含义。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在藏戏界人们都奉觉木隆藏戏为正宗。因此,大次旦多吉到来后,洛桑次仁开始了人生第二段学艺历程。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但为了爱好,洛桑次仁这次学得更卖力。

    “大次旦多吉老师除舞姿外,纠正最多的是唱腔。他说,戏里每个角色都有人物特性,要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唱好每个角色。”洛桑次仁说:“大次旦多吉老师要求我们从高低音转换中拿捏好角色,唱出藏戏的韵味,唱出藏戏的特色。”

    中年得意,升任“首席”,不仅仅是名利双收,更多的是责任

    在大次旦多吉的指导下,洛桑次仁的技艺突飞猛进,如今已是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的首席戏师。

    戏师得每出戏都会,对每个角色都要熟悉,每个角色都得会。

    但这对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来说,谈何容易,但洛桑次仁做到了。

    他说:“这得感谢老团长格龙。”

    洛桑次仁告诉记者,从进团第一天起格龙团长就开始教他学文化。

    正是在老团长格龙的教导下,洛桑次仁学会了藏文拼写,并且从能看简单的资料,到一步步能看懂大部头的著作。

    “现在,八大藏戏的剧本我都有。每天都在看,并且每看一遍都有很大的收获。”洛桑次仁说。

    作为首席戏师,更多的是责任。虽然现在洛桑次仁已在团里带出了7个徒弟,但他还是不满足,深感自己后继无人。

    “贤良之父生佳女,俊秀之母育丽人。人间天上众红颜,灵香之气集儿身。儿的声音胜杜鹃,儿的衣饰似彩虹。”

    说着,洛桑次仁给记者唱起了自己最爱的《朗萨雯蚌》。

    歌声高亢嘹亮,唱得人心花怒放。实际上,这道出了洛桑次仁的心声。

    他上初中的小儿子米玛次仁是他心仪的苗子。但他并不想强求儿子跟他学习藏戏,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藏戏太苦,另一方面他十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想强逼于他。

    但他每天坚持用手机录藏戏给儿子听。每天送儿子去上学的路上,洛桑次仁都会把录好的藏戏播放给儿子听。

    儿子听一遍,高兴一遍。而且唱功的进步也很快,这让洛桑次仁很是高兴。

    “儿子10岁就开始学习藏戏了,但未来唱不唱藏戏得尊重他自己的意愿。”关于儿子的未来洛桑次仁是这样考虑的。

    实际上,洛桑次仁清楚,急也没用,自己现在才42岁,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次旦多吉老师都80岁了,还在为藏戏的发展而奔波。不急,等我跳不动再说。”洛桑次仁如是说。

    藏戏是藏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的瑰宝,被人们誉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宝就应该继承好、发展好。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以继承和发展藏戏为己任。他们不仅将继承的觉木隆藏戏推陈出新,获奖无数,扩大了藏戏的影响力,还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藏戏表演艺术家,促进了藏戏的发展。洛桑次仁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幼年听戏,少年学戏,中年有成,升任团里“首席”戏师;他痴迷于藏戏、钟情于藏,以演藏戏为业,以传承藏戏为己任,努力做传承千年文明的舞者。

    对于戏剧传承来说,长久以来靠的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多了一些新的手段,如将老师的标准演唱录制成光盘,反复观看,反复揣摩。但影像是死的,人是活的。古人常说:“学我者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不能僵化学艺,得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发展。老师最知道自己的不足、最知道自己这一派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发挥好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十分重要。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