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30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二   
梁平:遥看千年民间事 请到这里观“非遗”
作者:4150 创建时间:2014-07-15 11:31:00


梁平:遥看千年民间事 请到这里观“非遗”

张亚飞 杨馨
 

梁平竹帘作品《溪山行旅图》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梁平木版年画《加官进爵》
 


   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梁平县,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
  目前,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5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列入重庆市级保护名录的有20个、县级保护名录的有86个。梁平已拥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33名、县级传承人91名。
  “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梁平人的历史责任。”梁平县委书记蒋宜茂说,因此,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最好的方式保护传承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梁平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
  “用建传承基地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梁平县县长吴盛海说,2011年,县政府公布命名了梁平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0个、传承实验基地6个,以基地为载体,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工作。
  梁平县探索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方式方法重点在两方面:一是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传承人。在县里命名的基地中,其中6个传承实验基地均为县内的中小学校。二是发展“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用生产性的方式来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用效益来保护和传承好“非遗”。
  全国最大的“非遗”县,探索出了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

  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保护与传承共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保护基础是要有传承人。因此,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奠定好保护与传承的基础。
  “在培养人才中,我们坚持文化与教育相融合,保护与传承共互动。”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从小孩子抓起,让梁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在培养“非遗”传承人中,梁平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了文化与教育的联姻机制,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

  16个传承实验基地
  培养了上万名“非遗”传承人

  今年5月下旬,梁平礼让镇来宝小学举办艺术节。艺术节的主要内容是以梁平的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癞子锣鼓、梁山灯戏、草把龙、划彩龙船等进行创作的节目。
  礼让镇是县里命名的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基地。自成为传承基地后,镇里聘请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贺志灿为指导老师,定期到镇综合文化站和小学、幼儿园等教授锣鼓技艺,并自编自创了200多首符合时代特色的新锣鼓引子。同时,组建了幼儿、少儿和女子癞子锣鼓队,这些队伍多次到市内外表演展示。
  目前,经常参与癞子锣鼓活动的已有2000多人。来宝小学艺术节创作的这台“非遗”节目,就是这些新的传承人经过4个多月精心排练而成。
  “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以传承基地的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县政府首批公布命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0个、传承实验基地6个,其中6个传承实验基地都在县内的中小学校内。
  在文化与教育相融合培养传承人中,梁平县文保中心与学校一起,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展览、进行学校教师传承人培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学生中培养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培养传承人。
  与此同时,还通过编辑“非遗”乡土教材的方式,把“非遗”文化融入教育中。目前,已编辑梁平癞子锣鼓、梁山灯戏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校本教材,培养了上万名“非遗”学生传承人。

  让“非遗”走出梁平
  在互动中实现保护传承

  在保护与传承中,梁平县文化主管部门还与学校一起,让学生带着“非遗”走出校园,走向了县、市乃至全国的各个舞台,在互动中实现保护与传承。
  梁平县实验小学是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实验基地。近两年来,学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育教学中,打造出校园特色文化。
  在梁平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实验小学组织梁平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莫绍萍以及其他爱好梁平木版年画的美术教师,对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文化进行开发、传承、研究。
  在继承发扬木版年画的基础上,学校还发展起来一种既有梁平年画独特的乡土气息,又有稚趣天然风貌的儿童画——梁平少儿年画。这一保护和传承方式,不仅让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梁平年画传承模式,还丰富了梁平年画的内涵,培养出一大批少儿年画新人,为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人才。
  如今,实验小学的少儿年画在专家的指导关怀下,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梁平。
  截至目前,实验小学有57件少儿作品获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金、银、铜奖和优秀奖,68件学生作品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儿童绘画大赛一、二等奖,2件作品通过了全国小学美术编委会审定入编人美版《美术》教材,38件作品及事迹被《光明日报》、《美术大观》、《中小学美术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网专版介绍和报道,还有2件作品被中国邮政局制成邮票全国发行。
  传承“非遗”文化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实验小学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被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命名为“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 其研究的课题《梁平年画传承与育人研究》成功申报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中教育部的重点课题。
  礼让镇来宝小学是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实验基地。在传承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先后组建了癞子锣鼓普通班、传承班和精英班。截至目前,参加学习的学生有几千人。
  来宝小学还编写了校本课程《癞子锣鼓曲谱》,并以音乐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梁平癞子锣鼓的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音乐课程计划,在三年级至四年级学生每周的两节音乐课中,安排一节癞子锣鼓训练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梁平癞子锣鼓古典谱、现代谱等基本乐谱的运作要领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同学们在音乐课堂与梁平癞子锣鼓一同成长。同时,还利用每周2个下午对学生进行每天1小时的分组轮流指导。
  如今,来宝小学传承的癞子锣鼓已走出校门,走向全国,不仅在县里的抢彩展演赛中获得金奖,癞子锣鼓传承班的孩子们还登上了情系汶川中外青少年“心连心”夏令营活动的舞台,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进行展演。

  在利用中保护 在发展中传承

  在利用好“非遗”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在发展“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更好的传承。这是梁平县在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中探索出的又一重要路径。
  “在利用中保护,在发展产业中实现传承,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把“非遗”作为职业技能

  把“非遗”作为一项职业技能,传承给职校学生,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的一项技能,并在利用“非遗”中实现了更好的保护。
  梁平职业教育中心把保护传承“非遗”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设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专业班,培养竹帘制作工艺传承人。
  2011年5月,梁平职教中心将梁平竹帘制作工艺作为特色专业,引进课堂,在全校职高生中严格筛选,组建了近50人的民族文化遗产专业班,聘请了梁平竹帘国家级传承人牟秉衡、市级传承人陆小刚及本校美术教师蒋昌胜、徐远芳等为竹帘专业课教师,培养竹帘制作专业人才。
  在培养专业人才中,学校新建了近500平方米的竹帘实作生产车间,购置了全套竹帘生产设备,建起竹帘生产基地,让学生在实作中掌握技能,成为合格的“传承人”。
  学校为增强梁平竹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传承造血功能,成立了职教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促进会,运用校企融合、旅游文化、现代装饰和禅宗文化等资源,让梁平竹帘走上了产业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研发促进会的研发人员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梁平竹帘的生产工艺、包装、品种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度研发,使梁平竹帘品种更丰富、产品更齐全、艺术品位更具“皇家”气息。
  梁平职教中心利用“非遗”不仅培养了人才,还使梁平竹帘的产品更好地走向了市场,先后推出了“天下第一帘”、“禅宗文化帘”、“现代装饰帘”等系列竹帘特色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利用“非遗”实现了更好的保护,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梁平职教中心的10名学生现场制作的“天下第一帘”系列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学生制作的多幅作品被多个国家的收藏家收藏。

  抓好“非遗”特性保护

  “只有发展,才能传承。”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抓好“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就是最好的传承。
  在传承中,梁平县扶持企业,提高“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经济效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是手工艺产品,要经过99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传承的难度很大。
  “提高这一项目的经济效益,传承不仅不难了,还得到了发展。”梁平县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生产性保护的推动下,梁平的竹帘工艺厂已发展到4家,年产值上千万元。
  在生产性保护的发展中,竹帘传承者还创作出竹帘画,提高艺术和经济价值。由梁平一位竹帘画作者创作的《溪山行旅图》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4.8万元价格收藏;梁平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江三峡》等多幅竹帘画作品在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米以上的宽幅竹帘俗称巨幅竹帘,因多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所珍藏而蜚声海内外,朱德元帅称其为“天下第一帘”。为防止宝贵的民间艺术失传,已70多岁、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巨幅竹帘制作的方顺康老师傅带领一帮徒弟,历时约6个月,制作出了一幅宽2米、高3.88米的巨幅山水竹帘画,并代表重庆市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有30多个省市和50多个国家参加的中国首届集藏博览会,成为包括新华社等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梁平竹帘成功申请到国家地理商标。目前,梁平的几家竹帘工艺厂已开始使用这一商标。
  目前,梁平的一批“非遗”项目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县里成功申报了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两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立起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生产性的保护使梁平的“非遗”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开始成为梁平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张鸭子的独特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一文化遗产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传承。目前,张鸭子公司在梁平工业园区内建起食品园,在重庆及市外建起销售网络,通过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工艺传承人,形成了年销售额近3亿元的一项产业。
  “目前,我们利用‘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已发展起文化企业379家、民间乐队87家,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达7亿多元。”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