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应加快建设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
作者:3440 创建时间:2011-08-26 11:11:00

应加快建设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

 
    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学科兼容的特征,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归属划分,中国神话包括汉族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两个部分。纵观中国神话研究学术史,我们对汉族文献典籍神话重视程度较高,而对少数民族神话资料的搜集和研究相对薄弱。因此,通过对各民族神话类型的细分和数据统计,建立起较为系统的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交流平台,是神话学学科建设和民族文化再认识的必然要求。
 
    建设数据库的必要性
 
    从数据库的文化价值而言,通过神话资料的数据化,可以为研究者和其他读者最大程度地展示各民族神话传承与研究的基本面貌,提供便捷的浏览或研究交流平台。各民族神话数据的搜集整理不仅是目前探讨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神话数据库建设在抢救、保护和研究各民族的口头传统、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平等和文化沟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数据库的学术价值而言,通过神话数据库建设,较全面地普查、梳理、立档和长期保存中国各民族神话,可以较系统地展现各民族神话的共性与个性,考察各民族神话的流传与变化情况,有利于对神话形态、本质与内涵的研究,提升神话研究的社会关注度,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以往我们的神话研究,一般以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字文本为主。而事实上,神话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具有广博的兼容性,它不仅是人类早期的百科全书,而且直到今天都与民间信仰、族群祭典、人生礼仪等民间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在现代传媒数字化基础上的音影图文数据库在再现神话的立体语境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建设数据库的可行性
 
    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从建设数据库的神话生存形态划分,就有口头神话、文献神话、文物神话、民俗中的神话等类型。其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有悠久的历史,却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神话作品全靠民间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如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共21个少数民族有文字。不仅没有文字民族的神话需要口耳相传,即使有文字民族的神话也往往靠口传形式流传下来。这些民间口传的神话具有流传的不稳定性,也可以称之为“活态神话”。同样,大量的岩画、古代雕刻、绘画、宗教器物、民族服饰等都有神话的印记。这些不同类型资源的呈现急需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保存和传播手段。目前,信息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神话研究带来新的生机,各种视频与音频技术已能够承担神话讲述向“超文本”记录形态的转化,单一的依靠语言或文字“一统天下”的记录局面终将被打破。
 
    建设数据库的主要方式
 
    神话数据库应包括神话作品和神话研究成果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实施则需要相应的文化理念、资源整合和人力支持,强化众多民族神话数据库表述的逻辑性,增强数据编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数据库构成方面,要突出多元呈现的特点,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应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
 
    文本为主体的神话资源。这些神话资源以目前公开出版的神话文献和现当代搜集整理的神话文本为主,在资料的呈现方式上采取电子文档和原版扫描后转换成的PDF文件,并设置相应的公开传播权限。
 
    声音为主体的神话资源。由于此前录音条件的限制和人们对神话声音文件采集的相对不足,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以往相关音源资料的细加工获取必要的神话讲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必要的田野调查充实口头材料。
 
    照片为主体的神话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文物中的神话、绘画中的神话、服饰中的神话,以及与神话讲述相关的讲述人、受众、讲述场所、用具等为神话研究提供信息的语境材料。
 
    影像为主体的神话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是田野调查中采录的神话讲述或传承的影像。
 
    上述不同类型的资料将最终转换为数码资源,通过平台或网站对外公开,实现神话研究中的资源共享或远程研讨。从实际操作看,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在同一个神话主体交叉呈现,如同一则神话作品的综合的立体式的定位,可以同时使用音影图文等性质不同的信息。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宪昭,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