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查村船型屋
黎族精神家园守望者
“保护是必须的,但船型屋具体保护方案迄今仍未出炉。”江边乡党委书记张志强透露。
船型屋是黎族智慧的结晶
四面环山的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该村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有关部门原计划将白查村81间船型屋悉数拆掉,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供村民居住,多亏有志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奔走呼吁,船型屋方能得以幸存。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分别为船型屋和金字形屋。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型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屋保存最为完整。白查村船型屋以落地式居多,也有零星几间是金字形屋。
这也是一个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的村庄。当玉龙岭另一头的人们已普遍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时,在这里,船型屋仍是村民的主要栖息地。
去年8月18日,记者曾跟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资深研究员田青参观考察白查村。田青认为,保护老民居就是保护人类的活历史,船型屋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如果全部拆掉船型屋,黎族的建筑历史将变成空白。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也认为,白查村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一定要保留,保护船型屋,实质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白查村民仍居住船型屋
白查村干部符亚祝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听讲普通话的人,现今仍居住在船型屋里,尽管他已在白查新村建起了2间平顶房。因为材料贵而买不起材料,他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完毕。
符亚祝说,目前在白查新村约有56户村民在新址新建56间瓦房、4间平顶房。今年2月瓦房全部砌好墙,但因为没钱买瓦片,瓦房变成了“半拉子”,迟迟未能封顶。
为推进白查村民房改造,东方市已利用国家民房改造专项资金给每户村民免费提供砖块1.5万块、水泥3吨建新房,市财政还配套资金建成2公里长的通往白查村的水泥村道,还拨给江边乡30万元作为前期保护资金。
而按照民房改造任务的安排,白查村近一半户数的村民在2007年年底前就应当搬出茅草房住进瓦房,但目前无一人搬进新居。“按照每户所需瓦片1万块计算,加上运费就需花费3000元左右。”白查村村民符亚锦说。
由于民房改造任务搁浅,白查村村民目前仍悉数居住在船型屋里。
打造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村
记者走访了部分白查村村民,后者对于告别祖辈居住的“一条竹杆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的船型屋,搬进砖瓦房,离开浸淫许久的精神乐园,看法不一。
白查村去年曾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会上绝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搬到距老村约1公里远的白查新村住。但仍有少部分村民选择坚守。
“砖瓦房是好,但茅草房我们也住惯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白查村一些老人说。
“村民搬走后,船型屋没人住,三四年内肯定坏掉。”白查村村支部书记符那逢说。
有关人士建议,有选择地保护好船型屋就是保护黎族的建筑历史,一定要高标准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把白查村打造成为海南西部的一个民族文化生态村。
一些民俗专家认为,除了船型屋,包括酿酒、织锦等工艺,白查村都传承至今,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极度缺乏,如果保护得当,白查村可成为海南人文旅游的一个品牌。
田青认为,在我国,由于“不破不立”思想的影响,许多地方在建设的同时也把历史给抹掉了,白查村很有保护价值,我们可以“不破而立”使其成为一个新旧并存的有益探索。
田青举例道:意大利19世纪末即立法保护罗马城,法国也于20世纪初立法保护巴黎城,包括开罗、卡拉奇等,世界上几乎所有古老城市都严禁破坏古城。
“而在北京,大量的胡同、四合院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没了胡同、四合院,北京的文化血脉在哪里,北京的历史记忆在哪里!”田青很激动。
专家认为,“非遗”传承的难点主要是从官方到民间,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整个社会对“非遗”重要性缺乏认识。
无论白查村村民是选择搬家,抑或选择了坚守,无论他们是喜悦,抑或遗憾、无奈和恋恋不舍,我们惟有祈祷,代表着黎族传统文明的船型屋不会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它守候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来源:海南日报/作者:梁振君 卞王玉珏)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