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重庆市彭水县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彭水苗绣,设立彭水苗绣非遗工坊,以传承非遗技艺、带动就业增收为己任,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和低收入群众学习苗绣技艺,以订单式生产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并通过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与高校及企业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拓宽推广传播领域。自成立以来,工坊先后开展苗绣技艺培训24期,培训人员803人,解决居家就业200余人次,实现年产值160余万元。
彭水苗绣历史悠久,工艺复杂,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而著称,针法和技法有20多种,用色鲜艳,纹样多姿多彩,是苗族“穿戴在妇女身上的历史”,也是苗乡儿女的“指尖”经济。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举办技能培训班
一、以培训促传承,让手艺照亮前程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苗绣传承人李绍玉自幼学会了苗绣技法,她在外出务工后回到彭水成立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并开设苗绣培训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分享,赓续苗绣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2018年,李绍玉牵头建设工坊,主要针对困难群众、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免费培训。培训结束后,工坊提供就业方式:一是居家就业,绣娘可以拿半成品回家刺绣,按刺绣品质进行定价结算;二是签约就业,挑选优秀的绣娘进入工坊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工坊先后开展苗绣技艺培训24期,培训人员803人,其中脱贫人员471人、残疾人10人、留守妇女290人,解决居家就业200余人次,实现年产值160余万元。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带头人李绍玉指导年轻绣娘学苗绣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带头人李绍玉讲解演练苗绣技艺
二、非遗进景区,文旅融合设计苗绣产品
李绍玉与绣娘们一起,将彭水县的风景、文化等元素融入到苗家刺绣中,设计出一系列苗绣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她还在4A级景区蚩尤九黎城苗戏楼建立了“彭水苗绣”传承展示馆,馆内除服饰等产品之外,还将刺绣内容延伸到传统书法领域,李绍玉用两年多的时间让黄庭坚的《砥柱铭》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在世人眼前。此后,她又先后成立了300平米集保护、传承、体验、培训、展示展览、销售为一体的保护传承体验苗绣工坊与1028平方米的“苗绣馆”,有力助推了直播带货、旅游参观、苗绣研学、展示展销,实现了线上线下“双线”消费帮销“双向”帮扶,让参与生产的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内部陈设
三、跨界融合,苗绣焕发“新活力”
工坊以产品研发和人才发展为项目主要内容,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以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研学,进一步挖掘苗绣文化内涵,借助新生代力量,把现代审美融入苗绣,采取产品设计比赛的方式开发出更多苗绣产品。2021年,腾讯公司与彭水县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挖掘彭水独特的民族、文旅和生态资源,工坊依托腾讯平台和技术优势,将服装、刺绣等元素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呈现,为彭水苗绣提供了更加丰富、时尚、新颖的发展思路。工坊还与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以及高校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创作了苗绣高定时装、重庆地标鹅岭二厂苗族纹样涂鸦壁等作品,以更多元的方式帮助彭水苗绣走出大山,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新活力。
工坊是一个汇聚力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以新设计、新产品的理念,促进彭水苗绣传承保护,让传承人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让绣娘们成为直接受益人,用苗绣精美的作品向人们解读一个主题: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