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冀中笙管乐(东韩村拾幡古乐)
项目序号:90
项目编号:Ⅱ-59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保护单位:易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东韩村拾幡古乐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流布于河北省易县凌云册满族回族自治乡东韩村。它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到108件,故著“拾”字以概其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10面幡旗,所以称为“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拾幡古乐传承至今已历九代,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成分,所用乐器种类数量繁多,其中的火不思、轧琴、提琴等都是古老稀有乐器。东韩村拾幡古乐的演奏形式包括行乐和坐乐两种,演奏时以宫廷传入民间的工尺谱为依据。乐谱包括文曲25首,武曲十余首,演奏起来风格古朴、鲜明、优雅,旋律高亢优美、婉转动听,既有江南丝竹的韵味,又有宫廷古典音乐的特征。
  拾幡古乐文曲的曲式结构分只曲、联曲和套曲三种类型,只曲是由一支曲牌构成的乐曲,篇幅长短不一,《山桃红》、《万年欢》等皆属此类;联曲是两支曲牌联合构成的乐曲;套曲则是三支或三支以上曲牌按一定程序连起来构成的乐曲,以四支曲牌联缀构成的《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来”即是其中的代表。东韩村拾幡古乐中的武曲大多已经失传,保存至今的只有十余首。东韩村拾幡古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信息,对于古代音乐史、乐器发展史特别是清朝宫廷音乐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娱方式受到冲击,这种古老的艺术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急需有关方面制订计划,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3-0850
姓名
刘勤
性别
出生日期
1934.03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东韩村拾幡古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易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张庄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霸州市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里东庄音乐老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文安县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固安县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东张务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任丘市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定州市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雄县古乐)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雄县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安新县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白庙村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霸州市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霸州市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固安县
编号
Ⅱ-59
项目名称
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
类型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