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锅庄舞(甘孜锅庄)
项目序号:123
项目编号:Ⅲ-20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四川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雅江县
保护单位:雅江县旅游服务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雅江县
  
  锅庄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个民间舞蹈类型。它随着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状况的歌舞,又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时表演的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只能演唱专用歌词,不得做任何改动,舞蹈多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多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经商贸易活动,歌词内容和舞蹈动作都比较灵活。根据流行地域的不同,锅庄舞又可分为甘孜锅庄、马奈锅庄等类别。一般的锅庄舞人数多少不限,一人或多人均可。男女分队围成圆圈,面朝圈内,翩翩起舞。其舞步包括“郭卓”和“枯卓”两大类,前者为走舞,后者为转舞。
  甘孜州作为我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在内的康巴藏区,是底蕴丰厚的康巴文化的传承实践的重要地区。
  锅庄意为“圆圈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歌舞形式。据西藏《拉达克王系》一书记载,远在吐蕃王国兴起以前的德跷工时期,藏区的锅庄就已发展起来,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几大派系。甘孜锅庄就是其中一支。
  甘孜锅庄形成于甘孜州地区。民国时期,甘孜每年都要组织一个锅庄队(男女不限)到寺庙为土司及头人表演,逐渐形成“舞差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取消。1978年后,甘孜锅庄活动更趋活跃,已经成为节日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项群众性文娱活动。
  甘孜锅庄的表演方式为:男女围成圆圈,或男女各围成小圈。男女各有一能歌善舞的“卓本”(领舞人)。起舞前,先由男女各队唱一遍散板型的“引子”,随即按顺时针方向起舞。男队唱跳时,女队只跳不唱;女队唱跳时,男队只跳不唱。舞时男女或联臂或不联臂而舞,节奏由慢渐快,进入高潮以快节奏结束。依传统习惯,甘孜锅庄的唱词、舞曲有一定的程序,不可随意变动,即一唱欢聚、二唱祈祷、三唱赞扬、四唱逗趣、五唱婚嫁、六颂佛法,通常要唱跳10支舞曲才结束一个锅庄。
  在舞蹈风格上,甘孜锅庄古朴舒展,尤其是快节奏阶段,旋律热情明快。男舞者动作粗犷雄健,女舞者秀丽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甘孜锅庄的舞曲和舞姿,新中国成立前后基本相同。歌词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民国时期歌词内容多为赞颂神佛和土司头人,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部分传统歌词的同时,创作了一些赞颂社会主义制度、歌唱共产党、歌颂人民勤劳勇敢的歌词。这类民歌的歌词形式通常是属于对歌或长诗之类,最常见的是三段体,每段2句至8句不等,每句多为8个音节。曲谱以2/4拍为最普遍,此外还有部分是3/4、6/8等较为复杂的节拍。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商调式。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次登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藏族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雅江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南锅庄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囊谦卓干玛)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囊谦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称多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石渠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德格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新龙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马奈锅庄)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金川县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玉树卓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编号
Ⅲ-20
项目名称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
类型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