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3 |
项目编号:Ⅲ-2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
保护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 |
在藏语里,“锅”是圆圈的意思,“庄”是舞蹈的意思,锅庄即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又称“果卓”“歌庄”“卓”等。甘南锅庄舞是主要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临潭县、合作市的锅庄舞。
锅庄舞与藏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内容包括展示劳动场面、颂扬英雄和表现风俗习惯等。甘南锅庄舞早期带有祭祀性质,是无伴奏的集体舞,舞步分郭卓和枯舞两大类。郭卓是走舞,枯舞是转舞。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可以边舞边唱,多为对唱。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跳起锅庄舞,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成千上万,各民族的男女老幼都可参与。
甘南藏族自治州气候多样、地理复杂,有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林区之分,这使得甘南锅庄舞在不同市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农区、林区为代表的多地舞、罗罗舞、摆阵舞等锅庄舞,集诗、歌、舞于一体,服饰轻盈亮丽,舞姿轻巧柔美。以牧区、半农半牧区为代表的格尔、卓,以宗教舞蹈为代表的羌姆等,表现为松胯、弓腰、曲背,腰部多和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舞动时动作舒展,踏地猛烈、舞姿奔放。每逢节日或庆典,甘南就有举行千人、万人锅庄的传统习俗,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佩饰珍宝,在数千人集体作舞的舞圈中踏地为节、挥袖旋转,形成了健康活泼的市民文化。
各具特色的甘南锅庄舞,除带有传统藏族舞蹈的“颤”“开”“顺”“左”“绕”五大要素外,还具有鲜明的甘南地方特色。舞蹈动作中多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变换。高寒地区的人们舞蹈时身着大袍长靴,舞姿沉稳、踏地猛烈、阳刚大气;低海拔地区人们的服饰轻盈亮丽,舞姿舒缓柔美、安详恬适。
锅庄舞历代都由甘南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以年庆节典为依托,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组织及编排,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实现群体传承。有清晰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第5代。目前,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项目调查、建档、培训、展演、媒体宣传等工作,依托传承人、传承基地和表演院团,大力推进该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甘南锅庄舞生动反映了甘南藏族民众的生产生活、饮食文化、社会风俗、商业贸易等情况,是甘南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还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民众团结向上的教育功能,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囊谦卓干玛)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囊谦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称多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石渠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德格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新龙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甘孜锅庄)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雅江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马奈锅庄)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金川县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玉树卓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Ⅲ-20 |
项目名称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