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5 |
项目编号:Ⅲ-22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错那县 |
保护单位:西藏错那县文化局(文物局) |
门巴族拔羌姆是在门巴族中流传的一种戴面具的宗教舞蹈。该遗产项目流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错那县(2023年改为错那市)吉巴、贡日两个门巴民族乡,辐射勒、麻麻等门巴民族乡。据有关文献记载,门巴族拔羌姆产生于15世纪,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门巴族拔羌姆因举办地不同,分为“基巴本羌姆”和“贡日唷羌姆”两个派别。每当跳拔羌姆前,先由“拔羌姆”的羌本(教员、组织者)向每个表演者收9碗小麦作酒,还收糌粑、肉等食品。而后羌本持着一条哈达和西藏旧银币(章嘎嘎布)2枚,前往勒布官员驻地,准许演“拔羌姆”。官员会说:“可演,但酒要喝得适量,不许闹事,要和睦相处。”得到官员的准许后,羌本手拿哈达,再到附近的麻麻、贡日、斯木等村寨去布施。
然后,人们择吉日在基巴杂嘎拉康和贡日白日寺外举办拔羌姆活动,向神灵以及被称为“鲁”的水龙进行祭供。与此同时,在乌金曲增老人的引领下,群众还会举行祭供鹿神的仪式。之所以会有向鹿祭供的习俗,是因为人们对鹿心怀感激。在勒布辖区的山谷间,分布着诸多天然湖泊,这些湖泊的水情变化直接关系到门巴族群众的生活与安危。在过去,人们对自然现象认知有限,因此产生了祭供神湖的习俗。祭祀时,还有咏诵《措索》(祭湖之经)、《赞索》(祭土地神之经)、《吉索》(祭护法神之经)、《鲁索》(祭水龙之经)的习俗。根据所祭对象不同,祭品也有所差异。门巴族拔羌姆主要表现关于十二生肖与诸神一起将妖怪赶下地狱,门巴族人民与自然做斗争的内容,共有8个舞段场,历史上可演3天。
该遗产项目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近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门巴族拔羌姆进行了发掘、传承、弘扬等工作,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门巴族拔羌姆是门巴族历史文化中具有浓厚宗教和人文色彩的民间艺术,它表现出门巴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渴望自由、积极向上、勤劳智慧的内在精神。保护、传承好该遗产项目对弘扬和发展门巴族文化,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作用。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林芝米纳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林芝县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桑耶寺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扎囊县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拉康加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曲德寺阿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贡嘎县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羌姆(直孔嘎尔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
编号 Ⅲ-22 |
项目名称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
类型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