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非遗触网,传统玩出新花样
来源:"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牛春晓 创建时间:2020-06-10 13:52:00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到从小习得的传统技艺,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智慧与精神价值的延续与创新。昨日“云游非遗·影像展”全面上线,8大网络平台深度参与,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并为她找到与当下对接最新鲜、时尚、平凡的切入点。

非遗早已不是如“空中楼阁”般的文化遗产,它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触手可及;它孕育着我们成长,历久弥新。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主播,被人遗忘的传统技艺又被人重新提起,不可否认,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助推了新一代“网民”的诞生,也让非遗得以发展。非遗,就在你我身边。

一身华服 领略非遗服饰技艺之美

汉服、旗袍、云巾是国人穿搭的智慧,相声、双簧、快板是国人语言的艺术。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自5月15日至6月15日发起我的非遗故事征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时尚、新潮的当代青年仍始终有一份中华情结根植于内心。

from clipboard

早在今年3月,B站就曾组织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活动,国内首次以线上的方式展开这项活动,带动越来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中国传统服饰。据统计,2019年B站国风喜好者人数达8347万人,其中83%年岁在24岁以下。今年1月至3月,B站国风视频投稿数同比增长124%,国风UP主人数同比增长110%。其中带“古风”“传统文化”等标签的视频投稿量增长尤为突出。

B站是“国风青年”的主要集聚地,而汉服已成为这一群体的穿搭标配。汉服,是一个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鞋履、配饰等多种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传承了蜡染、纺织、镶嵌、绣制等4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非遗手工制作的优良技艺。

from clipboard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穿汉服早已不是一种小众文化,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日常汉服穿搭,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汉服,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集合体”,它背后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且特别。在布料方面,汉服就有蜀锦、缂丝、苏绣、湘绣、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等几十种非遗技艺,配饰方面,也有扬州玉雕、金石篆刻、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庆阳香包绣制、琼海东坡笠等十几种非遗技艺,可谓汉服的每一处都是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

B站和UP主们通过内容创新,打破了华服和古风的圈层限制,真正将华服作为一种审美体系,联动并贯穿了原先乍看之下与古风毫无关系的兴趣群体。

一个形象 领略非遗传统民间文学

“云游非遗·影像展”联合承办方之一的抖音,在此次活动中,打造“走近非遗”话题,以短视频结合直播的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线上开讲、连线教学,展示口技、古琴等非遗内容,发动广大用户参与话题、秀出身边非遗故事。

近些年,抖音对于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一直坚持不懈,早在2019年4月抖音就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今年3月,抖音又发起“非遗dou在中国”项目,进一步助力非遗文化。《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93%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有相关视频,共获赞超33亿次。

在抖音平台中,有一个形象时常被看到,“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主题歌一响,济公的形象就浮现在眼前。自1985年至1995年,杭州电视台先后拍摄6集电视连续剧《济公》、20集《济公游记》,使得由游本昌主演的济公家喻户晓,其诙谐自如、惩恶扬善的形象更使得济公的故事深入人心。许多人不知,济公传说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至今。济公传说的故事,不仅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质朴的审美情趣,更因其突出的地域性、继承性以及富有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让这个人物形象得以流传至今。

济公传说不仅仅是一个民间口头文学,因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清末四川释竹禅所作的《五十世济颠道济禅师像》,一直被认为是济公的“标准像”;昆剧《醉菩提传》至今仍是保留节目;动画片《济公斗蟋蟀》、周星驰、张曼玉主演的《济公》等电视作品在影视界开启“济公”荧幕时代;孙雅菊编写的《济公惩治狗》、《济公与秀才》,著名儿童文学家孙幼军编写了《小济公传》上下册等,也都把济公传说的故事在文学界渗透开来。

如今已87岁高龄的游本昌老先生,两年前开始玩起了抖音,并以其所饰演的最著名的人物形象“济公”示人,一句“贫僧我又回来了”带给许多80后、90后的回忆,并以此形象宣讲道理、展现正能量,收获了超1100万粉丝的关注,获得了1.1亿点赞量,可谓将“济公”的形象与自身融会贯通,并发挥到极致。

此次“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中,抖音还推出了“抖音非遗市集”,在“抖音非遗推荐官”的推荐下,与非遗传承人一同进行直播,不仅可以看到国家级非遗苏绣绣法现场展示教学,还可一起探秘油纸伞的前世今生,不仅如此,姜昆、李静民、濮存昕等还将“为北大荒带货”,将直播、非遗、带货紧密结合,更好的推广非遗、宣传非遗。

from clipboard

一幅画作 领略非遗传统美术

同样作为本届“云游非遗·影像展”联合承办方之一,快手在站内上线了#快手有非遗#话题标签页活动,邀请平台上的众多非遗达人和普通达人通过短视频互动的方式,传播非遗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截至6月3日,已有9898条短视频作品上传至该标签页面,累计播放量达1.5亿。让中华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让巧夺天工的精湛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快手平台上随处可见非遗手艺人的风采。

from clipboard

“一幅《昭君出塞》,就能卖到10万元。”内蒙女孩杨丽丽在快手找到了自己的“造梦舞台”。她把麦秸秆“变废为宝”,用此创作成麦秸画,在大草原上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不仅把爱好变成了事业,还教授当地贫困户麦秸画制作技术,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脱贫。2018年11月15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南京开幕。大会上,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麦秸画创作者杨丽丽作为典型代表上台演讲,分享她回乡创业的成功经验,包括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并获得成功。

麦秸画又称麦秆画,历史可上溯至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利用麦秸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根据需求进行剪裁和粘贴,最后形成一副精美绝伦的欣赏品,返朴归真、层次分明、光泽透亮、制作精湛,更有不少媒体报道称其不失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国际金奖,艺术珍品”。

在北京学习到了麦秸画的创作工艺后,杨丽丽回到家乡蒙古锡林郭勒盟并创办自己的工作室。为开拓销售渠道,增加推销途径,机缘巧合下杨丽丽入驻快手,将从麦秸挑选到最终成画一一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目前收获了超2.5万的粉丝。以此,麦秸画也打开了销路,工作室的作品遍布全国各地,杨丽丽还培训当地贫困户,在农闲时期增加个人收入,不仅帮助了更多到当地人,也将麦秸画这一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了下去。

和杨丽丽相同,不少手艺人通过快手展现自己,并迅速“走红”。“支持传统手艺人”“都是大佬啊”“这才是值得点赞的人”......任意打开标签页的一条视频,评论区满满的“666”映入眼帘,老铁们用快手独有的方式向手艺人的坚守致敬。

快手还将邀请超100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为活动定制拍摄#我的非遗技艺#,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态度将非遗的魅力和特色以短视频形式呈现,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传统文化。

无论是精美绝伦的手工织绣,还是深入人心的济公形象,再到制作精良的麦秸画,无不体现了在当今时代,非遗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实现了远超于自身传播的影响力。小到纽扣,大到雕塑、画作,在我们身边都曾出现,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