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传统文化走热,拥有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民俗文化及众多非遗传承的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丰富活动激活消费市场
赶秋节、舍巴节、四月八、中元节、鼓文化节……在湘西州,有20多个民族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唱火了多彩的湘西文化,唱活了古老的非遗技艺,更激活了文旅消费市场。
3月31日,湘西州首届芙蓉镇国潮文旅活动周拉开帷幕。当晚,“潇湘盛景 诗画芙蓉”国潮之夜文艺晚会在灯火璀璨的芙蓉镇瀑布湾山水实景舞台举办。武术演员翻腾跳跃,木偶长绸仙气飘飘,花鼓小调、祁剧等地方戏曲竞相登场,梅花奖获得者彭玲和巴陵戏非遗传承人李政红联袂献上汉剧、巴陵戏,经典昆曲《牡丹亭》和潮酷街舞混搭组合,湖南省首位梅派弟子黄璜演绎《梨花颂》,再加上戏曲服饰、国风潮服实景大秀……各种“东方潮韵”让人应接不暇、大呼过瘾,也让游客重新领略了传统戏曲及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次晚会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次破两千万,当晚的芙蓉镇人潮涌动,各街巷商店门口询价购买商品者比比皆是。
来自长沙的游客彭先生携家人自驾六小时来到芙蓉镇。“现在的芙蓉镇更加漂亮了,进入雨季的瀑布气势磅礴,临河建起了许多吊脚楼,文化气味更浓。特别是晚上的这场演出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戏曲还可以这么潮。”彭先生对此行十分满意。
借助“国潮”文化的前期攻势,清明节期间,芙蓉镇景区购票人数达4万多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98%,旅游收入300多万元。景区内的大型原创行浸式实景民族风俗演艺《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几乎场场爆满。
4月4日,湘西州吉首市丹青镇举行盛大的“清明歌会”,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表演、浓郁的民族风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二级调研员麻老先介绍,近年来,湘西州积极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按照“一县一品”和非遗进景区(点)、进社区、进乡村的要求,支持和鼓励县市、乡镇等积极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形成了以土家族舍巴日、苗族赶秋、苗族四月八为主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活动16个。2018年,湘西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被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非遗文创助力脱贫攻坚
在做好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的同时,湘西州借助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让非遗文创产品百花齐放。在湘西各景区的特色文创商品售卖点上,土家阿妹阿哥布偶、湘西苗绣布包、活灵活现的动物剪纸、保靖竹编等非遗文创产品随处可见。
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管理科科长向靖介绍,湘西州有非遗资源线索目录十大类3200余条,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8项、省级86项、州级278项。近年来,湘西州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依托非遗传承大师,组建专业团队,振兴传统手工艺,深入研发非遗文创产品。近三年来,湘西州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培育非遗创意企业。
为了让湘西土风苗韵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芙蓉镇景区将“国潮”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开发了“花开饰锦”银饰系列、“花开芙蓉”文旅产品系列、“神秘湘西”文创产品系列等商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非遗文创产品的蓬勃发展成为农民致富脱贫的重要渠道。麻老先介绍,目前,湘西有2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个州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让妈妈回家”苗绣基地、2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企业、10个非遗扶贫就业车间,年均固定就业3万余人,临时就业10余万人次。
花垣县十八洞村大力发展苗绣产业,直接带动全村225户村民930余人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保靖县吕洞山区4.8万苗族群众大力发展蜡染、苗画、竹器等民族文化产品,每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凤凰县腊尔山片区通过大力发展苗族银饰,积极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人均年增收0.8万元以上。
出台政策推动非遗振兴
4月3日,凤凰县大型实景剧《边城》在凤凰古城森林剧场上演,唯美动情的民族舞蹈、荡气回肠的原生态音乐吸引了2400多名游客观看。在凤凰县竹山景区,由当地村民自己演绎、讲述村民自己乡村故事的苗寨篝火情景剧《竹山花开》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原生态文化视觉盛宴。4月3日至5日,6000多名游客参观永顺县湘西民族风光馆,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聆听“湘西故事”。
独具特色的非遗传统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的同时,湘西州时刻未放松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
为推动传统非遗振兴,湘西州委、州政府配套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20余个,先后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医药苗医药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制订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实施办法》《湘西自治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4年)》《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组建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完成了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等2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和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古城、古镇、古村保护有机结合,从2013年起,全州8县市分别选一个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重点设立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提倡讲民族语言、穿民族服饰、习民族习俗,维护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空间。
3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非遗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指出,今年,湖南将在高质量推动非遗振兴上继续发力,以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龙头,扶贫就业工坊为主阵地,列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和乡村地区为重点,培育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编制“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规划,制定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持续加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当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态区正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21-2035)》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4个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创新,形成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具有湘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开发利用“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和工作格局,争创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