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1-21   星期二   农历腊月廿二   大寒 大寒
山东: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枝间时见子初成”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苏锐 创建时间:2022-12-29 10:49:00

2022年对山东非遗事业而言,于平凡之中显现诸多亮点。纵向发展的维度来说,各级保护项目在变多,传承人群队伍在扩大,技艺类等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在增加;横向观察的维度去看,与全国兄弟省市区相比,山东自身的非遗品牌正在持续打造,尽管部分工作仍有差距,但非遗战线干事创业的劲头足,能够客观科学认识当前环境形势,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唐代诗人韩愈写过一首《题榴花》,中有“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一句。用来比喻当下山东的非遗事业,尤其是看到已经显现的部分成绩,也不算离题太远。

保护,是常谈常新的老话题

from clipboard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无论从文化建设,还是从文明延续,抑或是民族、国家的宏大层面,非遗所发挥的都是“基础”作用。因此,保护是大前提,是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红线、底线。

非遗大省山东,对保护历来看得重。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措施》。《措施》包括打造山东非遗保护特色品牌、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弘扬力度、强化各项保障措施5个方面共20条,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体系建设、传承水平、传播普及”三个核心内容进行全面部署。

同时,山东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建设。组织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根据检查情况,经各地申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265个涉及更名、撤销、机构改革、行政区划调整的保护单位进行调整和重新认定,公布1批至5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做好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部署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

此外,印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2022年度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的通知》,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支持青岛、东营市开展“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工作,两市在温州市举办的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交流活动上作交流发言。青岛市评选34个“非遗特色社区”、10个“非遗特色示范社区”。支持济南市市中区、淄博市博山区、潍坊市临朐县、济宁市任城区、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非遗在社区”省级试点工作。加强非遗理论研究,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37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非遗研究院。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

发展,还得从体系化下功夫

from clipboard

非遗事业从保护到传承,最终要落到发展的主题上。不发展,不与时俱进,非遗就变成了“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成为最终归宿。发展,是为了让非遗融入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非遗实现更好地发展。一句话,现实社会找不到存在感,这个非遗项目就危险了。

不仅是2022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山东高度重视非遗事业的发展,学习先进、聚焦人民、服务当下,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致力于走在前、开新局。

2022年1月25日,2022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宣传展示活动拉开帷幕,全省各地共计举办500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全省共举办650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284项。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淄博市举办山东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琉光璃彩”——山东(淄博)琉璃精品展、“百草可染·二十四节气的颜色”草木染展、“本草雅道——中华药香文化展”三大展览;在官网上举办“光影中的非遗——记录成果影像展”,集中展播各类优秀非遗资源。

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镜头下的非遗”山东省非遗摄影艺术作品展,创新展示“好品山东”“好客山东”“礼乐山东”。积极组织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十九省市援疆非遗展,精选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泰安、济宁、日照等市的19个项目亮相援疆非遗展。鲁绣、锡雕、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古琴制作技艺、琉璃烧制技艺等5个项目的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交流。借助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聂家庄泥塑、嘉祥木雕两个项目传承人线上参展,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部署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2022年、2023年国家级省级非遗资金申报或推荐等,全省非遗保护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创新,不能偏离务实的主题

from clipboard

创新是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突破的重要途径。非遗事业发展到今天,从人的培养到项目的保护,再到各类保障举措的建立,这项事业已经步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轨道。但是说到高质量发展,说到高效率的发展,目前生动的案例还比较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理念,跳不出“传统理念的圈子”。

2022年,山东承办系列全国非遗工作领域的重要活动,通过观点的碰撞、视觉的冲击,在家门口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22年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市成功举办。本届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主会场分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大运河沿线非遗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4大板块,全国31个省(区、市)284个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两个分会场举办“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齐鲁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活动;还举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座谈会、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曲山艺海合作联盟交流座谈会等4项学术研讨活动。在疫情防控和人员限流的情况下,5天时间共有近10万人参与线下活动,直播观看、话题互动、媒体阅读等线上参与人次累计1.48亿,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给予关注报道。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参与制定《“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手造进景区、进高速服务区活动,支持各地依托传统手工艺发展手造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山东手造产业集群。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制定印发《“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非遗工坊条件、认定程序及扶持措施等,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和带头人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非遗工坊。目前全省各市已认定“非遗工坊”1208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推出一系列以手工制作、加工制造为主的“山东手造”特色产品,涌现出平度草编非遗工坊、莒绘非遗工坊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非遗工坊”,“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非遗工坊”已取得初步成效。(摄影:苏锐)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