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内蒙古非遗集市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300多项非遗项目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创新成果。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进校园”“线上直播呈现非遗魅力”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展现内蒙古非遗的独特魅力,取得了众多成果。截至目前,内蒙古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8项106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5个908处;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3个、传统工艺工作站12个、非遗就业工坊17个、非遗曲艺书场5个、“非遗在社区”试点10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9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6个、自治区级非遗研究基地8个,并建立了“内蒙古非遗馆”淘宝和抖音店铺,培育了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及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非遗 融进生活里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内蒙古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非遗集市主场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全区群众在感悟中华文脉中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本次活动为期10 天,自治区设立主会场,全区各盟市同步设立分会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全区遴选了一批好看、好玩、好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新推出内蒙古非遗集市,重点推出非遗之夜、非遗集市、塞上老街特色街区打造等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说。
本次非遗集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在非遗之夜活动中,百余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夜间向游客、市民展示以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为代表的音乐、舞蹈、歌曲、戏曲等,让传统非遗项目亮相舞台,观众可以“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非遗集市上,从全区遴选60个美食类、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邀请10家文创企业参与,设置非遗美食区、非遗文创区等,开展非遗售卖、品鉴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多彩非遗,游客可拍摄上传“我身边的非遗”,参与主题直播和互动讨论,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活中的非遗和生动的保护实践。
此外,围绕恢复和扩大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区商务厅、区乡村振兴局,共同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启动了“内蒙古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线上开展了主流媒体、电商带货直播及非遗数字藏品发布活动,线下则在内蒙古展览馆传统工艺馆设置非遗产品展销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在非遗产品展销空间里,全区各盟市参与店铺达75家,其中,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6项、非遗就业工坊16家、“内蒙古老字号”10家、传统工艺工作站6家、手工艺就业帮扶车间1家,上架产品180余款,产品涵盖食品、日用品、工艺品、文创产品等多个类别。
与此同时,全区各地也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景区(点)等场所,因地制宜策划举办相关活动,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互动交流、参观体验等活动,满足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需求。据初步统计,全区各盟市、旗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等单位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3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220多项。
老街 独特的印记
内蒙古的非遗项目像一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作为内蒙古非遗集市的举办地之一,塞上老街是古建筑群落保护区,记录了青城 400多年的点点滴滴,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慕名而来,探寻自己的专属记忆。
在这条老街上,有老字号、老商铺,有地方特产、传统工艺。巷子里的一家皮艺店店主介绍:“这几年老街的变化很大。疫情原因,我们这些手工艺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复苏,特别是通过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景区旅游的带动,我们这些处在‘深闺’里的手工艺人有了盼头。”
今年,为打造特色街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400余种非遗融合产品、近50余种文创产品加入非遗集市与非遗特色街区打造中,在非遗特色主题街区中,共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型37个项目入驻。
“塞上老街是古色古香的老街,能够在这里展示展销非遗作品,街上还有那么多的商铺,真是很感动。”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烫画项目传承人邱春霞说,政府主动推动打造特色街区,让更多的人走进这里来,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学习非遗,市场也就逐渐打开了。
“我们是在网上看到呼和浩特要举办内蒙古非遗集市,看了介绍很感兴趣。”喜欢内蒙古地域特色文化的杨女士,如今已在呼和浩特整整务工10年了。她说,塞上老街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通过以非遗为主题举办活动的特色街区,这里的夜色一定会很美。”
塞上老街集聚了大观园剧场、大盛魁相声茶馆等演出场馆,并分时段持续开展音乐周、灯光秀、专题文艺汇演等系列夜间演出等活动。集合“舍一”“大观园”等多家文化主题酒店,构建了“夜演、夜展、夜读、夜娱、夜游、夜会、夜购、夜宿”等夜间经济业态。
初夏的老街,夜未央,乐正兴。
非遗 点亮美好生活
你听,这撩动人心的欢快乐声,是马头琴上枫木与弦的共鸣。6月10日的夜里,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等带来的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将“非遗之夜”推向了高潮。
“非遗之夜”有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带来的民族舞蹈《斗熊舞》,有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传承人奇附林等带来的漫瀚调《天下黄河》,也有传统服饰与现代都市生活结合的非遗服饰秀登台亮相,精彩的节目接连上演,点亮了美丽青城的夜。其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发布了自治区非遗公众服务平台、网上内蒙古非遗馆店铺,发布首批19家非遗特色旅游体验基地,展示了近年来内蒙古在推进非遗上的生动实践,并诚邀天南地北的游客在微风习习的夏日静享非遗之美。
“这也太精彩了”“再来一个吧”“真是了不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充满了赞叹声与掌声。
6月10日下午,接踵而至的人们走进大召和塞上老街。在俄罗斯列巴、格瓦斯制作技艺展区,辛桂云正在为前来购买面包的游客耐心讲解。“列巴以白面、黑面为主料,用列巴花做引子,加糖、盐、鸡蛋、果酱、果干等制作而成。”
再次吃到了正宗列巴的李女士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吃列巴时的感受:“拿一片抹上黄油的列巴,涂上果酱,咬在嘴里酸酸甜甜、酥酥软软的感觉,让人感到满满的幸福。”
今年的内蒙古非遗集市主场活动,将热闹的“赶大集”搬到了城里,人们逛街、购物、洽谈,让老街的夏夜变得热闹了起来。
近年来,内蒙古总结非遗系统性保护经验成果,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以传统工艺类、餐饮美食类、表演艺术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举办内蒙古非遗集市活动,推动非遗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打造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讲好内蒙古非遗保护故事,展示内蒙古非遗保护经验,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模范自治区进一步发挥非遗的重要作用。
“非遗项目的集聚、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入驻,提升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产品供给、凝聚了青城人气。”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美食、非遗技艺、非遗演艺等全面展示了内蒙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将非遗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赶大集”形式聚集到一起,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文旅融合视角下独有的“塞上老街”印象会更加有魅力。
注重非遗的发掘与融入,线上线下开展非遗文旅产品展销,非遗传承人讲非遗故事……内蒙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彩不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非遗集市的开展,是打造“展示展销、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网红效应”四位一体的内蒙古非遗集市品牌活动的创新之举,旨在让更多的市民、游客畅游非遗集市、观赏非遗表演、品鉴非遗味道,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