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
编者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展主会场部分主要包括“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和“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三项内容,汇集了四川多个市(州)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从视、听、艺等方面展示四川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果。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进入展区,领略巴蜀文化风情。
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展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展览地点: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西城事组团
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省21个市(州)分别选择了本区域最有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参加展会。其中,甘孜馆内主要展示了格萨尔彩绘石刻、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嘎玛嘎孜画派唐卡等13个非遗项目。阿坝州展馆内设有藏羌民族服饰制作技艺、藏族浮雕唐卡、藏毯编织技艺、藏医药等34个非遗项目展台。此次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展,不仅彰显了非遗独特的价值魅力,而且展示了非遗在推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果,体现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2 甘孜展馆
图3 甘孜馆内,观众驻足欣赏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工艺作品
图4 阿坝州展馆
图5 唐卡艺人为观众讲解
图6 阿坝州展馆内,传承人现场展示编织技艺
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展览地点: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7 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
由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以“让非遗融入当代,让艺术回归生活”为主题,挑选出蜀绣、蜀锦、成都漆艺、成都银丝花制作技艺、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绵竹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品进行集中展示。这些精品不仅代表着巴蜀工艺美术多个领域的最高技艺水平,还承载着这些巴蜀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坚持与艰辛。
图8 沐川草龙(摄影:青政)
图9 成都银花丝作品《川剧脸谱》作者:倪成玉
此次展览作品精美绝伦,精致的蜀绣作品更是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声声赞叹。传承人的现场展示,也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传统手工艺的精彩神韵。
图10 蜀绣作品《金丝猴》作者:郝淑萍
图11 蜀绣作品《熊猫·小憩》作者:彭世平
图12 蜀绣作品《四川太阳喜洋洋》作者:杨德全
图13 蜀绣作品《渔趣图》作者:彭世平
图14 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图15 竹编工艺作品
图16 竹编工艺作品
图17 成都漆艺作品《彩绘仿古围棋》作者:宋西平
图18 成都漆艺作品《秋语》作者:尹利萍
图19 传承人现场展示眉山钦斋泥塑
图20 传承人现场展示羌笛制作技艺
图21 传承人现场展示藏族祥巴
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展览地点: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22 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
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通过图文、音频、视频、乐器实物和传承人现场活态表演的形式,展览展示四川省非遗“最美声音”。其中,传承人现场表演项目包括金钱板、四川扬琴、玛达咪山歌、川西藏族山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等。
图23 藏族山歌表演
自2015年开始,由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广播电视台岷江音乐频率联诀组成的专家采访组,历时两年,行程一万五千公里,先后采访了近百名非遗传承人。按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的分类方式,重点选取传统音乐类的80个项目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素材采集、同步录音录像、后期剪辑制作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果,包括:
80集广播专题节目(每集5—10分钟);
60小时音频资料;
80小时专业高清采访视频;
5000张图片资料。
图24 展馆影音试听区(摄影:青政)
图25 观众在展馆现场试听音频
这次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合行动,促进了非遗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更好发挥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也让更多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图26 保护天籁之音——走进成都展区
图27 保护天籁之音——走进川南展区
图28 保护天籁之音——走进甘孜展区
图29 若尔盖地区 求吉寺传统宗教音乐
图30 黑水地区 迭部阿扎祝福歌舞
图31 彭山地区 竹琴(道琴)
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报道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