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蔺文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3月生,河北省邯郸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苇子灯阵)代表性传承人。9岁起跟随师傅王伏柱学艺,熟练掌握苇子灯阵的打鼓技艺。苇子灯阵的主要乐器有墩鼓、大钹、小钹、中钹、铜锣、笙等。每年元宵节积极组织苇子灯阵表演,担任鼓头,协调每场活动。重视技艺传承,现已培养出多名徒弟,使苇子灯阵后继有人。
查看更多
石化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0年11月生,2009年4月去世,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秀山花灯第五代传人。属寨踵花灯班谱系,师从第四代传人石胜鲜、石维国。12岁时学习花灯,1957年成立寨踵花灯班,常跟随灯班表演。继承并发展了祖辈的跳花灯艺术,唱腔明亮、流畅,舞姿优美,灵活多变。熟悉各种花灯打击乐器,擅长扮演旦角,能自编自导自演,并担任道具、舞台、服饰设计。创造性地将花灯二人转形式转移到八仙桌上进行表演,此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维吾尔族,1954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自小喜爱乐器制作与弹奏。1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乐器制作。掌握近二十种维吾尔族乐器的凿、雕、刻等每一道工序,乐器选材严格、工艺精细,选用上等桑木、杏木。既坚持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又大胆创新,利用现代技术对乐器颜色等进行积极改良,所制乐器工艺精、音色好,畅销自治区内外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乐...
查看更多
封明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8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师。1947年进入苏州中国乐器社学习,师承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大师吕伟康。1958年,进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从事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改革。1996年退休后,受聘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做技术顾问。七十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拉弦、弹拨乐器的制作实践,尤以制作二胡、古筝见长。木工技艺精湛,能对不同质地、厚薄的皮膜和不同纹理、质地...
查看更多
徐振高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11月生,2019年4月去世,上海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技师。1958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63年,与师傅缪金林等共同研制成功S型岳山二十一弦筝,不仅扩大了音域范围,而且美化了古筝的样式,后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已成为全国古筝的通用样式。不断探索创新,从古筝的装饰、琴码的调整到琴弦的改良,实现了古筝制作发展的蜕变。创意设计的双鹤朝阳样式的古筝已成为现代古筝的...
查看更多
哈达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62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技师。从小深受工艺大师占巴的徒弟图布新、图门乌力吉、胡日沁毕力格等艺人的影响,成为当今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较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在二十多年的民族拉弦乐器制作过程中制作了大小四胡、马头琴、潮尔等一万多把乐器,部分产品销往香港、澳门等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2010年10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
查看更多
吴景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满族,1962年6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师。出身乐器制作世家,自幼随父亲吴仲孚学习笙管乐器演奏及制作技艺。所制传统乐器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音色甜润、音高准确。研制山西管子、电子笙等多件新型乐器;抢救复制复原了唐代笙竽、敦煌乐器、海南黎族乐器、天坛神乐署乐器等多种民族乐器;建立吴氏管乐器展览馆,设立吴氏管乐器演奏和制作培训中心。热心国际传播,将民族音乐文化带到美国...
查看更多
闫改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9年1月生,山西省长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师。出身于农民家庭,18岁进入响铜乐器制作行业,在舅父崔引德指导下学习响铜乐器制作技艺,成为熟练掌握各个技艺环节的“全把事”。通过反复实践,对制作响铜乐器的原料配比(铜锡合金)做出调整,大大提高了响铜乐器的延展性和耐受度,同时重新规范了手工工序,尤其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定音技术,需要凭借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的...
查看更多
姚茂禄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46年生,贵州玉屏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茂禄于1961年进入玉屏县箫笛厂,学习箫笛制作工艺并从事刻字、雕刻、校音等工作;1972年到箫笛制作车间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被派往苏州学习二节箫笛制作技艺,学习结束后回厂专门负责箫笛制作的改革创新;1988年任玉屏箫笛厂副厂长,主管业务和生产工作;1997年担任箫笛厂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姚茂禄生产的各类箫笛乐器深得广大吹奏家的好评,他发明创造了尺八箫、损箫...
查看更多
刘泽松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46年生,贵州玉屏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10岁随父亲刘文忠学习吹奏箫笛,15岁开始从事箫笛制作至今,曾担任玉屏箫笛厂技术组长,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选派到上海、杭州、北京、苏州等地进修。1982年参加贵州省轻工学会,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轻工学会乐器协会。1984年,他恢复了其祖父刘昆山创办的百年老字号“刘昆山箫笛”,现有职工十余人。刘泽松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为玉屏箫笛的制作生产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