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进校园首场活动举办——“菠林喇叭”亮相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6.22
其他新闻
图1 非遗进校园——“菠林喇叭”音乐会现场周家班,一群在民间“红白喜事”中以吹打乐为生的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他们身怀绝技,在江湖打擂中一路摔打、演绎着不败的传奇;他们演奏的古老曲牌就是无字的族谱,应和人的出世、婚嫁与死亡,人生的全部密码就写在“三起三落”的唢呐强音里,令人闻之欢悦、闻之垂泪。图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心峰担任学术主持继6月10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成功举办音乐会后, 2017年...
查看更多
非遗节系列报道·天府记忆: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展
2017.06.19
专题报道
图1 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编者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展主会场部分主要包括“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和“天籁之音——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三项内容,汇集了四川多个市(州)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从视、听、艺等方面展示四川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果。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进入展区,领略巴蜀文化风情。四川省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展览信息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展览地点...
查看更多
非遗节系列报道·世界风:“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
2017.06.16
专题报道
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践行《公约》精神,倡导人类文化多样性,倡导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特别设置“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邀请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共19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项目参展,展示绚烂多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示不同文化的个性和魅力,展示各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 图1 “一带一路”国家手...
查看更多
“中国非遗文化周”亮相柏林
2017.06.14
其他新闻
“中国非遗文化周”开幕式演出昆曲表演《牡丹亭•游园》 当地时间6月9日晚,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厅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非遗文化周”活动在德国柏林拉开帷幕。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39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此次“中国非遗文化周”是庆祝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将以...
查看更多
“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
2017.06.08
专题报道
王星记扇子厂的工人们正在制作扇面 丰同裕染坊的蓝印花布产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黄杨木雕专业班的学生正在学习雕刻 薛 帅 摄吕雄心正在制作木构件 传统工艺如何融入当代并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如何与现代创意设计接轨?如何一如既往地美化并作用于大众生活?在非遗资源丰富的吴越大地上,一系列相关实践与探索正在进行。近日,中国文化报社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同行一道,开展“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采访。几天的时间里...
查看更多
迷糊戏:百年唱来有传人
2017.05.31
专题报道
迷糊戏自乐班演员表演《张连卖布》选段(摄影:张琳琳) 迷糊戏是新疆别具风格的民间乡土弹唱,已有二三百年传承历史。狄光照作为迷糊戏第五代传人,对他来说,迷糊戏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门手艺,更是余韵悠长的乡愁。 60岁的狄光照中等身材、身板硬朗、面颊黝黑。与他交谈,话一出口,就是一串串乡间俚语,诙谐幽默、表情丰富,常常逗得人哈哈大笑。每次唱迷糊戏前,狄光照都郑重其事,像是要举行一种仪式。“要打起精神,拿出看家本事,可不能让人家看了笑话!”演出前,狄光...
查看更多
非遗助力博物馆的创新思维
2017.05.15
专题报道
观众现场观看云锦织造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平台。博物馆长期以来对于物质形态藏品的研究与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与方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需要依托行为人自身而存在,并通过技艺、声音等载体口传身教来得以传承。所以如何在博物馆将非遗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下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何从博物馆教育入手,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博物馆平台向公众进行传播,成为当前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一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
查看更多
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的启示
2017.04.24
论坛
3月18日至3月30日,由河南省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等策划并主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在郑州举行,集中上演了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柳琴戏、蒲剧、大平调、宛梆、柳子戏、大弦戏、怀梆、花鼓戏、汉剧等18个稀有剧种23台佳品力作,当中部分剧种、剧团是第一次走进郑州演出,由此,多样化的、珍贵的剧种资源能为更广大的受众所知。 稀有剧种特色传统的展示,包括丰富的唱腔与器乐曲牌、表演形态、文武场伴奏特色等,让人为之振奋。二夹弦的唱腔[北词]与[娃娃...
查看更多
非遗戏曲:高唐“一勾勾”,期待勾住更多人
2017.04.19
专题报道
“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流行地区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关于“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一勾勾”的名字来自“一讴吼”。由于“一勾勾”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
查看更多
呼麦复兴记
2017.04.17
专题报道
“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们正在集体排练(摄影:李佳音) 原标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的中国复兴记 16日,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进行着。50位活跃于国内外表演舞台的青年艺术家和呼麦传承人将接受为期50天的特训,老师均是国内外业界“大拿”。这样的规格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罕见。青年呼麦表演者青龙的演出剧照(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 供图) “希望通过学员的力量,凝聚形...
查看更多
1
142
143
144
145
146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