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6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十三   
搜索
漆 器
2008.07.11
专题报道
漆 器    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制造漆器了。根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     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在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五个世纪的空前繁荣。据记载,庄子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漆业的小官。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被国家列入重要的经济收入,并设专人管理。漆器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漆器品种又特别繁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小小口弦的娓娓倾诉   喜爱吹弹口弦的彝家妇女    口弦是彝族人民身体的一部分,是抒情的嘴,是想象的羽翼,我们不能失去口弦,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我愿是一副小小的口弦,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诉说……”这是一首四川民间小歌,让人不能不留意到的是,歌词中那副口弦带来的惬意感觉――  童年记忆:口弦叮咚诉衷肠  口弦是彝族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    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傣族是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     傣族的称谓,在过去近两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傣族过去自称“傣那”、“傣雅”和“傣绷”等;汉晋时期根据所在地区被称为“滇越”、“鸠僚”、“僚”或“掸”等;又由于傣族有用金、银铂包齿,以墨染齿和纹面为美的习俗,所以在唐代文献中有称傣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羌族文化遗产保护断想           “羌”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说文?羊部》释“羌”字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可见羌族自上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牧羊为业的西部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现状中,羌族的地位相当于动物界中的大熊猫,植物界中的银杏树,是一枚唯一遗存的古老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研究中颇受瞩目。     据相关资料记载,古羌人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今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一带),五六千年前部分西羌...
查看更多
羌笛溯源
2008.07.07
专题报道
羌 笛 溯 源 晓庸 (羌族)  羊皮鼓舞 巫允明/摄  羌笛 民族宫博物馆/提供  在那悠远的岁月中,我远古的先祖们是何时将羌笛吹响,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与神形?只要那悠扬的笛声还在响起,人们就不会放弃探寻。  被认为属于古羌人文化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千年的铜刀,那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金属刀具。同样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被认为是中国彩陶鼎盛阶段的代表,其文化成就之大、艺术水平之高,它处难以比肩。特别是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盆,它所描绘...
查看更多
论坛
羌族文化保护:从浩大声势到切实行动  徐   平   “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聚居的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造成巨大的创伤,羌族同胞的损失尤其严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人口只有30多万的少数民族,羌族文化的命运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连日来,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都在为保护羌族的古老文化积极行动。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渠道,也表达着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和灾区重建的支持。从互联网上的相关消息,让人深切感觉到大家对羌族...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08.07.02
专题报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和东北、华东一带。木板大鼓因其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进入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遂正式统一命名为“京韵大鼓”。  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他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一是以京韵京白演唱短段曲...
查看更多
彝族火把节
2008.07.02
专题报道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不仅彝族过火把节,同属彝语支民族的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     每逢节日,彝族地区的白族、纳西族和彝族,家家门前要竖一个火把,村口竖一个高四、五丈的大火把。通常选一松树,拿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巨大的宝塔,上面插花挂果。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欢呼声此起彼落。老人们举杯畅饮。年轻人围着火把,还要敲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族精神DNA图谱如何重绘?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蚕丝织造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等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专家称为“民族精神的DNA”。那一首首来自乡土民间的民歌、一件件古朴粗犷的工艺品,其中都暗藏着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不息的精神密码。让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就是要重绘我们的“精神DNA图谱”。    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在展示他爷爷制作的皮影道具(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