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千年古琴音收藏不绝声 如何收藏和辨识古琴
2008.06.03
专题报道
千年古琴音收藏不绝声 如何收藏和辨识古琴 在古琴的流传过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经从一种技能变成一种文化蕴含的标志,古琴的角色也从演奏
乐器
发展成一种标志着儒雅风范的文化收藏、一种文人墨客闲情雅致的精神象征,于是古琴的收藏也定格为文人雅士对古琴所蕴含的风雅追求。 两年前,浙江省博物馆首次对馆内一批尘封53年之久的古琴进行鉴定。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广陵派的代表人物成公亮先生根据琴腹款识、琴背铭文、外形、油漆断纹等方面仔细鉴定后认为,在这32张古琴中...
查看更多
1400年羌文化遭重创 文化传人大量遇难
2008.06.02
其他新闻
1400年羌文化遭重创 文化传人大量遇难 1400年羌文化受到严重损伤 代表羌族文化精华的羌寨在此次地震中很多都垮塌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于今日的北川来说,羌笛今后还有没有人会吹,有多少人会吹,至今还是未知数。 “谁也没想到北川会遭此劫难。这次大地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这次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中国羌族文化有可能...
查看更多
震灾殃及羌族民间艺术
2008.05.30
其他新闻
震灾殃及羌族民间艺术 编者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赋予羌笛的意味未免悲凉、肃杀,但因诗句流传甚广,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广为人知。与羌笛这种古老的
乐器
一样,羌族的刺绣、剪纸、碉楼等民间艺术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表征。突如其来的地震使羌族人口数量有所下降,灾后重建期间,很多人会从山区搬到其他城市居住,这将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巨大困难。我们不禁为那些代代相传的原生...
查看更多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8.05.26
论坛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祁 庆 富一、文化多样性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 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继承和保护世界各地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基本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查看更多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8.05.19
论坛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 樊 祖 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
查看更多
抢救北京绝活
2008.05.19
专题报道
抢救北京绝活 28岁的李晶正专心地在已经扎制好的风筝上绘制着一只鹰。李晶做的风筝,就是在京城流传数十年的“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的创始人为孔祥泽,自幼喜爱风筝。1943年,他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偶然间抄录到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中的风筝起放原理、扎糊技法以及绘画要领,经过常年细致的研究临摹复制,最终创造出一套具有鲜明风格的风筝技艺。为了不忘曹雪芹的...
查看更多
白诚仁:留住湖南民歌的根
2008.05.06
专题报道
白诚仁:留住湖南民歌的根一哼唱起他采集的山歌、民歌,76岁高龄的白诚仁立刻兴致盎然,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陈 飞 摄年轻时的白诚仁下乡采风途中上个世纪60年代,白诚仁和同事在湖区采风《苗岭连北京》一直被人们传唱1978年,白诚仁(右二)和蒋慧鸣、何纪光采访民歌手戴福香 为什么 他创作的《洞庭鱼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让几代人传唱,而他却少有人知晓? 他虽已76岁高龄,却一次次奔波在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山寨寨? 他说 “我取歌于...
查看更多
礼泉弦板腔皮影难觅传人 老艺人感叹无人愿学
2008.05.06
专题报道
礼泉弦板腔皮影难觅传人老艺人感叹无人愿学冯启章老人展示从清朝末年传承下来的皮影(记者:宁峰 摄) 65岁的弦板腔皮影老艺人冯启章很忙碌,昨天他刚从河南表演回到礼泉县的家中,“五一”又要去城隍庙会演出,可他一直有个心病,就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传人来延续已流传数百年的弦板皮影技艺。 签手难当 冯启章名片上的头衔是签手。他说,自己是弦板腔皮影第六代传人,已经演了30多年。礼泉弦板腔皮影与渭南华县皮影有很大不同。华县皮影戏签手只表演,不唱,而礼泉皮...
查看更多
地方戏曲传承与和谐社会建构
2008.05.05
论坛
地方戏曲传承与和谐社会建构 秦华生 一、地方戏曲的繁衍昌盛,是“花雅之争”中广大民众戏剧文化精神胜利的结果。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产生过对中国戏曲格局影响深远的“花雅之争”。持续几十年的“花雅之争”,表面上是戏曲文化内部雅文化与俗文之争,实际上是民间草根文化与大众审美意向,挑战统治集团和文人士大夫集团审美文化的反映。其结果是广...
查看更多
蒙古国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开幕
2008.05.05
其他新闻
蒙古国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开幕 新华网乌兰巴托5月4日电(记者 阿斯钢)4日晚,由蒙古国国家马头琴乐团和国家交响乐团在蒙古国中央文化宫联袂演出的大型马头琴音乐会《蒙古旋律》,拉开了为期3天的蒙古国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序幕。 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的近70名马头琴演奏人员和音乐专家与蒙古国本土数百名马头琴艺术家和音乐人士参加了开幕式。音乐会最后一支曲子由参加艺术节的5个国家所有演员共同演奏完成。 据了解,4日下...
查看更多
1
186
187
188
189
190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