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汉沽飞镲表演。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天津市文旅局指导下,天津市艺研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启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推进“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拍摄工作、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进行评估等,非遗保护工作亮点不断。 非遗宣传展示丰富多彩 在非遗活动的宣传展示方面,2022年出色完成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非遗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非遗十大门类项目的传承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分类保护措施,是非遗保护工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集中的重点地区。 2010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晋中市全境11个县(市、区),以及太原市和吕梁市各4个县,共19个县。其中,晋中市所辖的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为核心区。 多年来,晋中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紧紧把握传承、创新、保护的关键词,以如何传承发展好非遗文化为命题,既保证传统文化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致力于让非遗保护传承离开文化设施“小阵地”,走向群众日常生活“大市场”。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场馆升级改造、活动品牌提升等举措,齐鲁大地的诸多非遗项目,正在火热的生活中重新开出繁花。 打造队伍,夯实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非遗事业科学传承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统筹谋划,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实践,打造业务素质过硬、传承理念务实的非遗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非遗十大门类项目的传承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分类保护措施,是非遗保护工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查看更多
要闻
11月23日,嘉宾在参观展品。 新华社香港11月23日电(记者黄茜恬)“传承精神命脉 活化非遗文明”中华文化遗产和国际非遗交流系列活动23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活动期间将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华非遗传承精品展,以及福建南音等现场表演。 本次活动展览现场共分为三个展区:多彩丝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遗精品展区、国风潮韵——中华非遗传承精品展区,以及源远流长——文房书斋精品展区,陈列300余件非遗文化代...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传统博物馆展陈内容发生扩展和展陈理念发生转变的当下,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需要,探讨非遗活态展示的相关概念、属性等问题尤为重要。活态的非遗特征要在非遗展示中呈现出来,既要注意辨析非物质性、无形性、活态性等属性,还要区别对待“原生态”展示、“准生态”展示、传承人“在场”展示以及传承人“离场”展示等非遗活态展示的类型。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活态;展示 引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节日民俗的流变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节日民俗的自我调适中,节日记忆、地方景观与民间叙事彼此呼应,在文化想象中形塑了人们对节日民俗的感知机制。在遗产化语境中,节日的文化内涵被挖掘与凸显,同时节日也成为旅游或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活化或整合的重要场域。在这一过程中,节日民俗的发展与遗产如何被利用开发成为关键。 【关键词】端午节;节日民俗;自我调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节日根植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时间制度”,是一个...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2年11月8日,“琴韵流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成果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参展作品主要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15期非遗研修班的结业研创成果,总计33件(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2015年以来参与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为传统工艺行业培养出一批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中青年接班人。 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由北京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主办;由清...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与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有益文化资源,其中的“口承语言民俗”更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事业中语言文化产品输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素材。“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研究”在当今虽未形成独立学科建制,但在以西北地域为依托的民俗学及民族文学领域,此类议题早已是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对象。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目标下,若将相关学术成果继续延伸至“跨文化交流”及“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等角度...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