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84)
机构
(0)
政策
(5)
资讯
(404)
清单
(21)
资源
(135)
学术
(115)
百科
(0)
其他
(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立夏到来:民间流行斗蛋游戏 儿童系五色丝线辟邪
2016.05.05
专题报道
“斗蛋”现场 董美巧 摄 2014年5月5日是中国传统“立夏”节气,这一天意味着夏天不再遥远。 在江西万载县,当地民众纷纷开展玩彩蛋、吃豌豆糯米饭、称体重等传统民俗活动,迎接夏天的到来。邓龙华 摄 立夏,是中国农历
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同时意味着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至。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采访时介绍,立夏时节很多习俗与消灾祈福有关,如儿童手腕等处会系上五色丝线辟邪。此外,民间还流行...
查看更多
谷雨不下,庄稼怕
2016.04.21
专题报道
春天的节气,总是和“雨”过不去。这大概因为春天真的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但即便都是春雨,却各有各的姿态,比如“雨水”总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而“谷雨”就淅淅沥沥地显得清畅得多。 谷雨简介 谷雨是
二十四节气
的第6个节气,也是标志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文学规定,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一般都落在每年的4月19-21日。到这时节,田中的农作物特别需要雨水的滋润,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农业是“靠天吃饭”,只有天上下雨,地...
查看更多
孝在清明
2016.04.08
专题报道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深刻体现孝道的节日。 在流传至今的八大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日起源上看, “清明”本是
二十四节气
之一,在周代就已出现, 《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 ”就是说,到了清明,桐树就开花了。为什么叫“清明”呢? 《岁时百问》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
成功申遗 记者体验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2016.02.22
节气资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是21日。当天凌晨4时,礼炮响,锣鼓起,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祭冬仪式在几声“祭天咯”的起势声中拉开序幕。 今年的冬至日是在
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庆祝节气,“三门祭冬”作为
二十四节气
重要实践之一,以庄重的姿态亮相。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
查看更多
芒种——祭花神,煮青梅
2015.06.08
专题报道
古谚云:“春争日,夏争时。”简单一个“争”字,表达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芒种是
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9个节气,其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时节,农人们总会争先恐后、争分夺秒地在田间地头忙着夏收、夏种、夏管…… 芒种过后,夏日百花开始凋零,在我国古代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花神能够再次降临人间。在《红楼梦》中就有...
查看更多
小满——一个充满哲理和希望的节气
2015.05.22
专题报道
“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
二十四节气
中,小满绝对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因此在
二十四节气
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人生小满,足矣。 小满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古人命名“小满”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收获在即的喜...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
2015.03.06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
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
查看更多
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
2015.03.06
论坛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出现,剪纸艺术逐步得到美术界的重视。创刊于1934年5月的上海美术界刊物《万象》画报在第3期的封面上,编排了5幅民间窗花剪纸。这是中国美术有史以来美术家第一次采用民间剪纸作画报封面装帧。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
——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2015.02.06
专题报道
春秋代序,辞以情发 张 勃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对于时间的一种重要切分方式,与季节的转换以及气候、物候的变化紧密联系。因此,人们十分强调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
二十四节气
绝不仅仅关乎农业生产。试看一副对联的产生:传说明代江南有一位知府,一次到郊外游玩,恰逢一个农夫扶犁杖在道边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那位知府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双手捧住...
查看更多
古人怎么“坐” 才叫“坐有坐相”
2015.01.30
专题报道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的唐太宗盘腿而坐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已出现两种不同坐姿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中的“连坐胡床”壁画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
查看更多
1
64
65
66
67
68
6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