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搜索
论坛
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马知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这10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比较陌生到逐步了解,虽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幸。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些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对于这样的感慨我们不妨追问一句:有必要在城市里制造炉灶、恢复祭灶的习俗吗?即使炉灶有了,祭灶的习俗就能在...
查看更多
论坛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 吴才德     摘要:阐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涵义,分析靖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要通过法律法规保护、产业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来解决。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自2003年1...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 王小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有关的物品和劳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   韩小兵 喜饶尼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不是传承人彰显名利的工具     近日,笔者参观了一个艺术博览会,除了书画作品外,泥塑、年画、刻瓷等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各种非遗项目产品明码标价,引来了很多观众参观。如今,各种形式的非遗博览会很多,除了考虑经济和市场因素,这些展会究竟要给大众传达什么理念?  近十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按照2011年颁布的《非遗法》,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都被列入保护名录,在经费、场所、传播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扶持。多地出现...
查看更多
论坛
谈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南宇  杨永春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应向农村传承人倾斜 刘锡诚    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这一点,经过十年的保护工作实践,文化界和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2010年底,笔者曾在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班上以《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为题作过一次讲座。讲座中笔者对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朋友们说:“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是国家和人民给予传承人的一份荣誉。而荣誉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并辔而行的,不可能只有荣誉和权利,而不尽责任和义务。”对于传承人来说,有一个...
查看更多
论坛
传承“非遗”:从物质化到非物质化  如何传承“非遗”,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传承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怎样传承,传承的方法、路径却是难题。现有思路多集中于“非遗”的物质化方面,然而,修缮维护历史遗迹及“实物”,树立本无专利之品牌,确认外在形式上的传承者,记录存世文献、音像素材,对于领受“非遗”而言,既是当下误以为有效的策略,又是未来其健全发展的瓶颈。“非遗”传承的系统性应着眼于立体架构,以多元角度入手,尤重在历史积淀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中逐步建构起能够真正维...
查看更多
论坛
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三大误区郑 重    【核心提示】 科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威胁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群体而言,发展不仅意味着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更意味着要关怀来源群体“人”的自身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传承和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在音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多媒体...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保护: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乞巧节、广州天河乞巧节项目,经过有组织地积极抢救,科学地悉心修复,有计划地维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我国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  西和乞巧节、天河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其中有三点值得人们关注:  一是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非遗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例如西和乞巧节100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坐巧人家”妇女在数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