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9   星期三   农历六月十五   小暑 小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怀远藤编是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当地所产藤条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等十数道工序,制成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家具,如茶具、藤椅、沙发、藤床等;近年来也制成室内外装饰、装置,用于酒店、餐厅、学校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怀远的藤材以本地鸡冠山上特有的青藤、瓜藤、三叶楠藤为原材料,纹理细腻,色泽温润。藤皮表面有淡淡的纹理和光滑肌理;藤芯经过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六分村登杆,是一项流传于天津市静海区的群体性民间传统体育与杂技表演项目。它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近300年。 据民间传诵,某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小白龙为民上天求雨,死后骨节落地化作“龙杆”。乡民模仿白龙上天的动作创造了登杆技艺。 大六分村登杆的核心道具为龙杆,表演时由龙杆、杆墩、铁圈、铁芯子等共同构成表演空间。登杆会所用龙杆,为竹质,直径14厘米,高6.8米,其底部设木质杆墩,用以固定龙杆。龙杆下部有12根粗绳,用来缠在12人腰间,便于共同用力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万人扯绳赛是一项流传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大型民间体育活动,已有600多年历史。起初是军中健身强体的游戏,后来由军中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一项大型体育活动。 万人扯绳赛参与群众以临潭县为主,旁涉周边地区,比赛时以居住地划分为“上片”“下片”两方。“上片”区域包括临潭县城关镇的古城村、上河滩村,卓尼县的申藏乡、完冒乡等;“下片”包括城关镇的下河滩村、教场村,羊永镇,卓尼县的木耳镇、大族镇等。区域划分遵循当地民众多民族共生认同的方式,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依据...
查看更多
赤水独竹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赤水独竹漂是贵州省赤水市独有的民间体育项目,又被称为“划竹竿”或“划楠竹”,主要分布于赤水河两岸的大同镇、复兴镇、葫市镇、元厚镇等地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赤水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是贵州最大的通江口岸,自古盛产竹子。独竹漂最早源于明朝年间赤水河流域的放竹排劳作,后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历史上,独竹漂是放排工一项必备的劳动技能,即放排工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约14至16厘米、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抢花炮是一项集祈福祭祖、竞技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壮族先民放炮还愿酬神的仪式,广泛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及周边地区。 当地民众认为“花炮”象征着福气,抢到花炮者会获得天神赐福,人丁兴旺,故壮族抢花炮在当地受到民众热烈追捧。壮族抢花炮以家族为单位分队竞技,不限队伍、人数及性别,举办时间因地而异,将花炮送至指定地点的参赛者视作胜方,即为炮头,来年的抢花炮活动便在炮头所在的村坡举行,并由炮头组织的炮组负责。抢花炮前,村中百姓需先举行祖先祭祀仪式,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审走马竞技,是以乌审马为载体形成、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乌审马,蒙古马品种之一,产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是一种耐力型良种马,体型秀丽、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反应灵敏,抗逆性强,善于在沙地里行走,尤其擅长走侧对步,经过驯养,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好走马。现该项目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及其周边地区。当地在清代就已盛行走马竞技风尚,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乌审走马竞技,不仅要比流水般的步伐,还要比速度,且须经三轮比赛,才可决出名次。比赛中,每一匹走马必...
查看更多
布依族武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武术,是布依族人民以强身健体、守护家园等为目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它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经数代传承人积淀、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贵州省的布依族村寨,尤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最为典型。 安龙县武术氛围浓郁,70%以上的村寨流传布依族武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预防匪患、保家护院和舞龙舞狮等民俗之需,布依族村寨青壮年大都会武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稚幼童子,人人都会几套拳脚。 布依族武术有开口拳、插虎拳等拳术和单头...
查看更多
青城武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城武术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的武术拳种总称,是中国古代武术四大门派之一。它源自汉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现以成都地区、汶川县、泸州、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并辐射至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城武术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道家“动功功法”与古羌文化,吸收各派武术精华发展而成,是一个理法精深、体用兼备、系统完整的武学体系。它受山区地形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剑法中七星剑、八仙剑、啸...
查看更多
莫家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莫家拳,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清乾隆年间形成于广东,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300年的历史。莫家拳源于广东惠州,流传于东莞,发展于广州,影响中国广大地区,传播于世界各地。 莫家拳攻防结合,手法紧密;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脚法较多;长短结合,身法多变;单枝先行,动静相间。它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其内容体系完整,主要涵盖技术体系和伦理体系两方面内容。技术体系方面,莫家拳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
查看更多
岩鹰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岩鹰拳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独有的拳种。它源于清末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擒拿术,由其传人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提炼、模仿湖南山区岩鹰的格斗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研习整理而成,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其流布地域以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为核心,辐射至广东、云南、江西、湖北等省,海外亦有分布。 岩鹰拳属象形拳种,以岩鹰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擒拿、格斗等形象为动作摹本,武术特色鲜明。其拳术套路完整,含4段82式,韵律顺畅,虚实结合;结构合理、特点突出,注重贴身近战和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