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0 星期四 农历六月十六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40)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32)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3)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多耶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它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及周边侗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等13个乡镇,是其主要流布区域。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的《赤雅》和《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根据舞蹈的场合,多耶分为耶堂和耶雕两类。耶堂为歌颂始祖、祭祀祈福的舞蹈,主要在祭祀场合举行,由德高望重者领...
查看更多
阴阳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阴阳板,俗称“打阴阳”,是流传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它以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为理论根源,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文化中神灵崇拜、祭祀娱神的民间信仰,以及当地人特有的审美追求。 阴阳板由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相连,长板为阴,短板为阳,配有铜铃并绘有“阴阳鱼”图案。表演时,男女对角、人数各半,古时女由男扮,采用戴面具或者涂花脸的装扮。整个求雨祭祀队伍,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最前方旗锣伞扇开道...
查看更多
佾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
查看更多
泰兴花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广陵区南沙乡秦家楼并活跃在周边县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因其可用道具红灯照明,又名“夜火灯”。 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推断,泰兴花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历经多代艺人演绎传承,于150余年前成熟。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人自行组合,靠“打花鼓”谋生,平时挨户演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做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
查看更多
六郎庄五虎棍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郎庄五虎棍是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六郎庄村承袭了200余年,融历史故事、舞蹈、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是北京传统庙会活动进香献艺的重要内容。六郎庄村位于北京西北玉泉山脚下,南临万泉河,北依昆明湖,东临畅春园,位于著名的“三山五园”之间。该村始建于明代,历来有尚武好艺的传统。 六郎庄五虎棍,以民间传说“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故事为蓝本,在原有的8人之外又增加了马童和拉车两个角色。武场兵器有齐眉棍、梢子棍、长棒、短棒等,皆为木制,还有独具特色的藤牌和双...
查看更多
阿数瑟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数瑟起源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葫芦笙打歌,后来加入了竹笛、小三弦等乐器,形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音乐艺术。因尾曲中大多有“阿数瑟呢瞧着”等句,当地人称这种音乐形式为“阿数瑟”。该项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永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凤庆县、云县,为彝族、汉族、傈僳族、德昂族、傣族、佤族所共享。 阿数瑟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葫芦笙打歌,表演时,由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演奏者边奏边舞,其余人跟随其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弦调,是阿数瑟...
查看更多
二胡艺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是江南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分布于长三角及江南广大地区,传承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奉贤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徐汇区等)、江苏省(南京高淳、丹阳、苏州、无锡、镇江等)和浙江省(杭州富阳、淳安、嘉兴、湖州、绍兴上虞、慈溪等)。 孙氏二胡艺术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一群散居浙北的流浪盲艺人和道士。后因社会动荡,艺人流动加剧,该遗产项目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19世纪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至乐师、道士孙世荫,后在孙氏家族世代相传,并形成完整的传承谱系...
查看更多
朝鲜族奚琴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鲜族奚琴艺术是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在黑龙江、辽宁以及其他省份的朝鲜族居住区也有传承。奚琴是朝鲜族拉弦乐器,又称“胡琴”“稽琴”“奚胡”等,相传是我国古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制的,故称“奚琴”。 据史料记载,奚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15世纪,奚琴已成为朝鲜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在演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奚琴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目前中国朝鲜族舞蹈...
查看更多
鼓吹乐(武家鼓吹乐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家鼓吹乐棚,是集音乐、打击乐与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形式,由武家民间鼓乐班世代相传,现在主要活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及其周边地区。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北邻齐齐哈尔,西与世界著名的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相邻,东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居住着汉、蒙、回、满、苗、布依等民族。 鼓吹乐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每逢红白喜事、岁时节庆或开业开市等重要活动,大家都会邀请鼓乐班表演,烘托气氛。武家鼓吹乐棚的精髓是“老”“美”“全”“花”。 “老...
查看更多
阿柔逗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逗曲”藏语俗称“喜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其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生活气息浓厚。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乡海拔3000米,位于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5公里。乡境东邻峨堡镇,南接默勒镇、多隆乡,西连八宝镇,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省民乐县为界。 “逗曲”意为相互对歌,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为了排遣放牧时的寂寞而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他们利用放牧闲暇,男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相互对答,相互逗...
查看更多
1
352
353
354
355
356
1224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