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金永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3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2年师从李加汝,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从艺四十年间,熟练掌握技艺流程、技法、配方和专利。2010年创办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办昆明乌铜走银工艺馆和乌铜走银传习馆。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受邀在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开设讲座、授课,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选为中...
查看更多
刘坤庭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3年9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7岁便跟随祖父及父亲学艺,深受前辈艺术熏陶,树立了从事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理想。技艺功底扎实,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特别是在泥塑造型设计方面有极高的悟性,作品设计独特。在创作八百多件作品的同时,还致力于长沙铜官窑的继承开拓,先后在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参加过多次重要展览和长沙铜官窑技艺传播。2015年4月被...
查看更多
王君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9月生,河南省宝丰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汝瓷烧制技师。自幼随父亲学习汝瓷脱坯成型和烧制技艺,高中毕业后师从原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王留现,学习并探索完善祖传汝釉配方及工艺造型等传统技艺。经过几十年的实验摸索,在汝瓷烧制技艺上还原了北宋汝窑独有的特点。玛瑙入釉,形成青中泛着红晕的天青、月白、天蓝、粉青等。作品选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薄匀称,古朴典雅。多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外展示、交流,承接省、市科技、文化...
查看更多
李廷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12月生,河南省汝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汝瓷烧制技师。能全面掌握汝瓷烧制技艺的十八道工序,独立配制汝瓷天青釉、天蓝釉、卵青釉、月白釉、豆绿釉、亚光釉等多种釉色,熟练掌握汝窑铁还原的烧造工艺,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色。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内陶瓷刊物上发表论文《汝官窑的质感及鱼鳞纹》《浅谈汝官瓷的釉色》《汝瓷的造型、釉色及鉴赏》等八篇,出版理论专著《汝窑新论》。为了对汝瓷传统技艺进行专项研究和保护...
查看更多
斌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蒙古族,1951年6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蒙古包营造技师。十几岁开始跟着母亲塔嘎学习苇莲蒙古包制作基本技艺,之后跟随婆婆进一步学习苇莲蒙古包制作技艺,并帮助亲戚朋友参加营造苇莲蒙古包的劳动,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苇莲蒙古包营造技艺包括制作苇莲德部日(顶盖)、柳条套日嘎(围墙)、编制马鬃绳等技艺。虚心地向老一代艺人学习制作马鬃绳的传统技艺,因此加工的马鬃绳精美且耐用。
查看更多
李茂政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5月生,甘肃省庆阳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窑洞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窑洞营造技师。1969年开始跟随堂兄李茂刚、李茂奈学习挖凿窑洞。1971年前往陕西省淳化县、华池县等地修建窑洞,掌握了石料和土坯箍窑技术。1995年以来先后收徒李振国、蒋亚峰、李军海、李兴勇四人。数年带徒挖窑、镟窑和箍窑,窑洞建造技术娴熟,懂得不同类型窑洞勘察技术,擅长取土、斩面、挖窑、镟窑、箍窑、扎肩等常规窑洞建造与盘炕、盘锅台、掏烟囱等窑内修造技艺。20...
查看更多
王四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7月生,河南省陕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地坑院营造技师。自13岁起跟随父亲学艺,从最简单的拉线、挂土开始,十八九岁上架抹泥,24岁时已全面掌握方院、刷洗崖面、维修坍塌窑洞以及各种垒砌砖瓦等工艺,后长期从事刷洗地坑院崖面、窑壁,维修破损窑洞以及用土坯在平地箍明窑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多年来,对地坑院的各种营造技艺、相关数据和民俗事项都了如指掌,操作十分稔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
查看更多
张和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4月生,山西省平陆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窑洞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窑洞营造技师。1973年高中毕业后在镇公社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跟随父亲张建德学习地窨院营造技艺,协助张店村村民修建了不同类型的地窨院十余座。1980年开始带队建筑地窨院,共计传授徒弟十余人,熟知从选址、建筑到入住的整个流程,特别是对建造细节和技巧非常熟练,同时还从事地窨院民俗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是当地有名的民俗专家。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地窨院慢慢开始回填...
查看更多
陈和永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4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师。从小就特别喜爱闽南的传统民居建筑,16岁师从祖父与父亲,全面传承建筑平面与空间设计、大木制作、细雕、剪瓷雕和厌胜物制作、油漆、彩绘、贴金等整个技艺流程。后又到山西、安徽、台湾等地区和新加坡学习观摩,形成自己独特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表现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交流活动,同时建立厦门市湖里区闽南传...
查看更多
蒋钦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8年3月生,福建省惠安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师。13岁起便在祖辈和父辈的精心传教下钻研工法技艺,后师从王为尧、张由芳系统学习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技艺特点是:“修旧如旧,虽为今作,宛如亘古”;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与传播地域性文化遗产。不仅将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传承人,而且创建了三大传承基地,每年培养技艺人才上百人。被本领域行业协会评为中国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