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布依族刺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刺绣,布依语称其为“绡哇”,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布依族生活区域的传统手工艺。据文献记载,布依族刺绣至晚在明代已经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9个县(市、新区)为核心流布区域,在云南、四川等省亦有分布。 布依族刺绣包含图案题材、种类、织法三方面内容。其题材丰富多彩,主要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花鸟鱼虫、草木藤蔓、山川河流、十二生肖等为主,深刻反映了布依族人依山傍水而居,敬畏大自然、亲近大...
查看更多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刺绣是彝族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它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图案精美,色彩瑰丽,富有地方特色,以特有的民族装饰风格,成为我国民族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昭觉县和越西县等区域,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彝族刺绣一般用毛料、木棉质和麻质的平织布为底料,绣线采用棉线、膨体纱彩线、丝光绣线和金线等,常用的工艺手法有挑花、贴花、盘花、穿花、锁花、补花等。其图案纹样都以太阳纹、花草纹、火镰纹、蕨草纹、牛羊纹、兽牙纹等动植物和大自然...
查看更多
厦门珠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厦门珠绣是以各式中空玻璃珠和电光胶片为材料,运用八大技法,绣制出深浅浮雕图案的传统手工技艺,清末民初形成于福建厦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项目现今以福建省厦门市为核心区,扩散至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等地,此外,广东潮汕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亦有分布。 厦门珠绣以丝绒布、皮革等面料辅以棉内衬为载体,选择形态各异的中空玻璃珠、电光胶片为绣制基材,利用平绣、凸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珠绣、叠片绣等技法,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排列组合,用对比、均衡、对称、凹凸等表现...
查看更多
发绣(温州发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温州发绣是流传在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发绣工艺。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在民间
传承
。它主要分布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平阳县、瑞安市、永嘉县、乐清市等地,近几年逐步向全国其他地区延伸。 发绣是以人的天然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勾勒粉本,继而用手工施针度线塑造形象的传统手工艺。温州发绣,地域特色鲜明、技艺独特。它以针为工具,以长发为材料,在缎地上绣制。其工艺流程有构思构图、选头发和绷底料、上底稿、绣制塑造形象、下绷装裱和装框。绣面以...
查看更多
发绣(东台发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是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地区,以本地沿海地区长度30厘米以上的少女头发为“线”,用苏绣传统针法进行绣制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它源于唐代信女用发丝绣制佛像的习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及其周边地区。 东台发绣以人发作原料,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其画面注重单色线描,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其作品有一墨绣、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多种类型,包含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多种形式。为了丰富...
查看更多
毛绣(察哈尔毛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察哈尔毛绣又称“毛植”,是蒙古族古老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翼后旗周边为核心
传承
区域,北京市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察哈尔毛绣以动物皮毛上的锋毛(退绒)为原材料,在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形状,供人们观赏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其制作程序繁多,工艺复杂,手法和技术难度较大,作品绵软柔滑、拙朴自然、形象生动,具有色彩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察哈尔毛绣材料天然,所制成品环保可靠,其作品既可作饰物观赏,亦可用作床上用品、座垫靠背、服...
查看更多
烙画(南阳烙画)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阳烙画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发源并长期
传承
于河南南阳一带的传统美术品种。据《南阳县志》记载,它由南阳人赵星三创立于1877年。现以南阳市主城区为核心流布区域,在河南省内及周边省市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南阳烙画利用炭化原理,依据不同材质的炭化特点,以高温烙具在可炭化材料上勾勒烘烫,通过对烙笔温度、运笔速度、按压力度的控制,使其表面呈现自然的淡黄、中黄、棕、黑等变化,达到近似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笔墨效果。它以烙为主,套彩为辅,色泽沉稳、古色古香、厚重典...
查看更多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在当地已流传200余年。据传,1733年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头道湖修建昭化寺,当地牧民、僧人用马鬃绕线技艺制作了堆绣唐卡,用以供奉。自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阿拉善寺庙广为流传。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头道湖昭化寺、延福寺、承庆寺等都可以见到这种唐卡。 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图案线条分明,立体感强,堆砌层次分明,造形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结构合理,布局紧凑;人物小而生动,色彩配置讲究;粗犷...
查看更多
藤编(汉中藤编)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中藤编是以木竹为骨架、青藤为编织材料,运用传统手工编织技法编织生活器物的一门古老手工艺。20世纪80年代之前,它广泛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的九县二区,现在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 汉中地区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民国时已有数家藤编制品厂。汉中藤编工艺流程复杂,包含备料、骨架制作、藤面编织、抛光打磨等20多道工序。首先是备料。每年农历七月后,采割两年生木竹和青藤,置于通风处自然阴干,后将其放入锅中蒸煮6至8小时以杀死虫卵,并使纤维更加柔...
查看更多
藤编(怀远藤编)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怀远藤编是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当地所产藤条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等十数道工序,制成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家具,如茶具、藤椅、沙发、藤床等;近年来也制成室内外装饰、装置,用于酒店、餐厅、学校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怀远的藤材以本地鸡冠山上特有的青藤、瓜藤、三叶楠藤为原材料,纹理细腻,色泽温润。藤皮表面有淡淡的纹理和光滑肌理;藤芯经过编...
查看更多
1
37
38
39
40
41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