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腰痛宁组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马钱子粉、乳香、没药等10味中药组成的专门治疗腰腿痛类疾病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炮制工艺,是采用砂烫、麸炒等方法对马钱子、苍术、僵蚕等药物进行炮制的工艺。该遗产项目如今的实践地为承德市,其成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年使用人口达510多万。 该工艺的核心要素是组方和马钱子的炮制。组方的主要特征是,以马钱子为君药,另有9味药物配伍,严格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理论;在炮制方法上,对马钱子等10味药材遵循古法炮制原则。特别对马钱子的炮制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紫雪散”由十六味药材精妙配伍而成,历经二百四十天精心炮制。该技艺的核心流布区域天津。“紫雪散”作为救治瘟疫、高热不退、身体拘挛抽搐,以及预防癫痫的常备急救特效药,备受天津历代医家重视,为医药典籍竞相收载。如今,“紫雪散”的影响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紫雪散”的炮制技艺非常复杂,天津宏仁堂严格遵循古老方法制作,从道地选材,到水飞修治、佐金煎煮、收膏下硝、自然阴干、收固闷圈,再到研兑定装,这项技艺已经传承了十七代。 首先选用道地药材,再对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牛黄清心丸为传统名贵中成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金匮要略》“薯蓣丸”的基础上,加入牛黄、麝香、冰片、羚羊角等药而成,具有“清心火、祛湿热、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安神定志、养生延年”的功效。达仁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艺即针对该药物的传统知识与实践。 “薯蓣丸”最早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以补虚为主。后经宋代名医加减化裁而成“牛黄清心圆”,收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为经久不衰的效验名方。传至清代又经太医院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岷县当归加工技艺是岷县当地民众有关当归加工炮制的知识、技能与实践,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西寨镇、清水镇、十里镇等18个乡镇。 岷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当归性味甘、辛、温,入肝、心、脾,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破瘀生新等功效,被称为“妇科圣药”,岷县当归自古就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的美誉。 当归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将新会柑经开皮、晒制、陈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会陈皮”的技艺,已在民间世代传承了数百年。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项目的主要流布区域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该地兼具沉积土与洪积土的水土结构和湿盆地气候地貌,使得新会柑果皮较厚,炮制过程中果皮发生“湿陈化”,所得陈皮品质尤为突出。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流程包含采摘、开皮、反皮、翻皮、晒制、陈化,形成“三年育苗、三年挂果、三批采收、三个品种、三瓣开皮、三年晒皮、三级分皮、三年陈化、长久贮存”的独具地方特色炮...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是兴起于明嘉靖时期的汉口帮(汉派)特色制药技艺,是一种以净制、切制、炒制、蒸制、复制等工艺将中药材加工成可供临床调剂和制剂投料使用的中药饮片的技艺。 清嘉庆年间,汉口镇为全国商业重镇,两江四岸分布数百家药栈,成为名副其实的药都。汉口帮与各帮派互通有无、融合发展,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炮制方法独特的汉派炮制技艺流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28年,彭银亭进刘有余堂学习中药加工技艺,出师后前往汉口诸多药店做工历练,广采众家之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应氏奇穴疗法是以人与天地相参、脏气法时的“时间中医学”为指导的一种疗法。根据病患来诊的不同年份、季节、时辰,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脾胃病、不寐、郁症、肥胖症等病症进行治疗。 应氏奇穴疗法认为自然时日以及气候,与人体的机能乃至病理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份、时辰的变化,不同经脉中的气血盛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故法取时令、因时而治,适时选穴、择时针刺、奇穴埋线,本草药对、方应时选、对证归经、按时用药、药有宜忌、因时而变。治法为用子午流注开穴法针刺五腧穴,再用特制针具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盐药用技艺为藏蒙医口服和外治疗法之一,是用秘制青盐炒热敷于患者躯干和四肢的患处或经医者辨证论治所选择的特效穴位而防病治病的一种非药物疗法,经特殊炮制后还可作为常用利尿药应用于内服方药中。 青盐药用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卡盐湖是青盐药材资源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就在《四部医典》中论述了罨敷疗法;随着运盐路线的开拓,青盐的食用和药用遍布海西、海北、海南、湟源等地区。地方...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仲愚杵针疗法是指利用杵针(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奎星笔)这一特殊工具,运用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等不同的手法,在针灸常用的腧穴和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上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著名老中医李仲愚主任医师,继承家族密传并发展的一门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故称李仲愚杵针疗法,至今已传至第十七代。 杵针治疗首先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合参诊察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和证候分析,明确病因病机及所属脏腑,以及表里、寒热、虚实、标本缓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氏蜂疗法是在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蜂刺法和蜂产品入药法,将药、针、灸三法相结合的民间特色疗法。 陈氏祖先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从事养蜂业,并用蜂产品疗病。随着时代更迭,辗转青州、道州各地,于20世纪初迁移至郴州,落地生根。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丰富的植被中有大量开花植物,有利于发展养蜂业。因气候湿热,林中多有瘴气,以致湘南地区常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颈椎病、肩周炎、面瘫、腰椎病、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等疾病。陈氏蜂疗法仅需蜂盒、镊子、活体蜜蜂即可施治;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