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99)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804)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6)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乱弹(南岩乱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乱弹是清康熙末年兴起的地方声腔剧种,至嘉庆、道光时已形成自身风格,京徽合流以后,乱弹自立门户。南岩乱弹流传在冀中、冀南一带,是河北乱弹的流派之一,保留了清代乱弹原有的唱腔和板式,因主要流布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东南岩、西南岩两村得名。 南岩乱弹主要靠班社传播
传承
。清咸丰年间,菅玉柱、菅玉堂兄弟创办的天兴奎科班为南岩乱弹班社的最早记录。1911年至1936年是乱弹的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集资成立群英乱弹剧团,演出了大量剧目,培养了大批艺人。此...
查看更多
荆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荆河戏原名“荆沙戏”,俗称“上河戏”、“上河路子”、“荆河调”,湖南俗称“大台戏”、“大汉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荆河戏”。它流行于湘西北及荆州(沙市)一带,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流传于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的荆河戏中还有不少剧目保留着原来的“单钹路子”。 明代万历年间,沙市的戏曲演出十分繁盛。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这里已有荆河戏的演出活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泰寿”、“三元”两大荆河戏...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婺源县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
查看更多
京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2001年,江苏省京剧院等6个省属文艺团体组建成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2005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半个世纪以来,剧院拥有的程派
传承
人新艳秋,谭派
传承
人王琴生,麒派
传承
人赵云鹤,武生名家梁惠超、周云亮、王正坤,武旦周云霞以及其他数十位艺术家,为京剧院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剧院现有演职员一百二十余人,阵容整齐,流派纷呈,拥有一级演员李洁、徐全心、周丽霞等...
查看更多
越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越调,别称“大越调”,也曾称“襄阳腔”“襄河越调”,是明代秦腔(同州梆子)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板式变化体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鄂西北的谷城县、襄阳市。 湖北越调在流传中保留了秦腔风格,又融合了本地襄阳腔,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清末民初为繁盛时期,后因战乱走向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谷城县石花镇曾恢复成立湖北越调剧团,后解散。2009年以来,以谷城县剧团为班底设立了湖北越调
传承
基地。 湖北越调既有“襄阳腔”繁音激楚之本...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成武县 大平调本名平调,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现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流布于豫北、山东、冀南等地区。 大平调主要有三个流派,即河东平、东路平、西路平,成武县大平调即属于河东平,曾涌现出在戏曲界颇具影响的牛印合、牛印海、邵丙玉、牛光轩、马明銮等著名艺人。大平调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一百八十余出。大平调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曲调行腔委婉动听、高亢明亮...
查看更多
怀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沁阳市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
查看更多
宛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乡县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铡美案》、《下陈州》、《桃花庵...
查看更多
1
154
155
156
157
158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