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7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十四   
搜索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朱兵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因此,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手段、方式上既有...
查看更多
论坛
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深层内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升温,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和保护运动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重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专业试点被列入保护项目范围。在2006和2007年的第一、二...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新旧对立的误区――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我国政府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我国不仅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目前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还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即遗产持有者。随着“原生态歌曲”大奖赛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
查看更多
论坛
     摘 要: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国际社会对口头/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表达与民众实践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这长达30年的历程背后,人们关于“人类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和共识,也随着概念化过程的不断拓展而得以深化。因此,从概念到实践...
查看更多
论坛
羌族的原始信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陶立瑶 羌族以白石为图腾     四川境内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县、理县、黑水带羌族地区,其民居房顶女儿墙正中或转角处砌筑的塔子“纳萨”顶上,多置有五块、七块、九块不等洁白的石英石。羌语称之为“阿渥尔”的这些白石,既是色调灰暗的羌族碉房的一种耀眼的装饰。更是当地羌族群众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物,是神灵的化身,是各种神灵驻足人问的居所...
查看更多
古羌舞风
2008.10.15
论坛
古羌舞风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杨莉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使四川羌族文化生态区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还有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存在,全国唯一的羌族“原生型”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复制性”的家园(重建后的自然牛活环境)中“原汁原味”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因为羌族是一个原始文化痕迹留存相对完整并仪靠口传身授的民族,所以羌族的民间舞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原生“体态符号”的形态。    一、羌族民间祭祀舞蹈“布兹拉”    (一)“布兹拉”与“释比”的...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 乐黛云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就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化自觉,同时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更加了解,对于他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描述,也要更加了解。这对于在全球化时代欣赏其他文化,与之共存并交互作用,十分重要。只有充分把握自己文化的特点,对其加以现代思想的创造性诠释,并增强对他种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才能促成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互相对话沟通,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多元格局。  人类历史上空...
查看更多
论坛
 破解民族医药继承与保护的困局 黄福开    为作好民族医药的继承和保护工作,我们必须树立民族医药的大产业观,把民族医药的4次产业(第一产业: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第二产业:民族药及保健产品的制造工业;第三产业:与民族医药相关的服务行业:医疗、旅游、商贸等;第四产业:与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产业:科研、教育、信息产业、新闻出版等)作为一盘棋统筹思考,以促进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在当代中国,民族医学是指中医学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民族医...
查看更多
论坛
必须抢救羌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占老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记载,在其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献和实物的例证,羌文化十分可贵。    温家宝总理最近再次考察汶川大地震灾区时,特别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多次批示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我认为这十分重要,因为这一中华古老民族的文化非常独特而且濒丁逐渐消退之中,亟待抢救。    羌文化中现在保存...
查看更多
论坛
灾区重建过程中如何避免羌文化的终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苑利    文化需要载体,而载体的丧失,很容易导致相关文化的终结。所以,在许多城市改造过程中,都会有人因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被毁而提出遗产保护问题。随着5•12汶川地震后灾区重建问题的提出,人们也会提出类似问题:随着地震对传统建筑的破坏,以及有可能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过程中伪建筑的泛滥,传统的羌文化,是否会真的遭遇终结?这是每个参与灾区重建的遗产守望者们都不能不关心的问题。由于刚刚到达灾区,了解情况十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