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0 星期四 农历六月十六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8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889)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50)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内蒙古启动“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2009.04.20
其他新闻
内蒙古启动“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从今年3月起,内蒙古“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工程涉及资金上亿元,文化遗产项目近百项。 作为全国“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第一期项目的内蒙古“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对内蒙古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四少”民族的文化 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内容涉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对民族文物、语言、礼俗等进行全方位抢救,并对以往有所忽略的少数民族文化线路、文化空间、文化景观等进行动态保...
查看更多
丹砂文化:一个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2009.04.17
专题报道
丹砂文化:一个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记忆 从“天主坳”祭祀台远眺对面的天母石。 (资料图片) 清明时节,祭天朝祖 (张晖 摄) 用仡佬文字和汉字共同记录仡佬族历史的《九天大濮史录》 (程伟光 摄) 很多人都知道,古时皇帝的批文用朱砂书写,叫“朱批”,用丹砂写成赐给有功之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叫“丹书铁卷”,妇女美容时也会用到丹砂――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商周时期,贵州务川的仡佬族就发现和运用了丹砂,是世界上最早获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因此务川也成...
查看更多
佛教音乐:抢救比发展更重要
2009.04.17
专题报道
佛教音乐:抢救比发展更重要 智化寺京音乐演奏现场 (资料图片) 在佛教进入我国的同时,佛教音乐也随之而来。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佛教音乐必然本土化。本土化了的佛教音乐在一开始是丰富的,除了有“梵呗”、“转读”、“唱导”等多种诵经形式外,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曲调和流派。但是,从近20多年来专家学者对佛教音乐的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我国佛教音乐整体上萎缩了。基于此,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中的有关佛教音乐文化的研讨应运而生,众多专家学者在重视文...
查看更多
沁阳贾家唢呐的前世今生
2009.04.14
专题报道
沁阳贾家唢呐的前世今生 沁阳自古有着“唢呐之乡”的美誉,以沁河为界,沁阳唢呐分为两大派系,北派有张家、贺家、马家,南派则以城内贾家为主。两派吹奏风格各不相同。数百年来,南北两派争奇斗艳,让沁阳唢呐盛极一时。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沁阳市联盟街41号,清末至今代有传人的唢呐世家贾家,拜访了贾家唢呐第三代嫡系传人贾步忠及他的儿子贾根来,探秘这一绚丽的民俗文化瑰宝的博大精深以及―― 2月18日9时,当记者赶到沁阳市联盟街时,贾步忠和家人已经在院子里等候...
查看更多
大理周城白族的扎染工艺
2009.04.14
专题报道
大理周城白族的扎染工艺一、村落概况 西有巍峨的点苍山,东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坝子显得格外迷人。在大理坝子中,苍山云弄峰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周城。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那一块块扎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已成为周城的标志...
查看更多
大理白族,苍山洱海间的“绕三灵”
2009.04.14
专题报道
大理白族,苍山洱海间的“绕三灵”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云南大理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洱海环湖各县白族群众自发参与、沿袭了千余年的赛歌(对调子)盛会。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正当洱海湖边绿树成荫,遍地蔷薇、杜鹃花盛开,布谷鸟叫的时候,居住在洱海附近的白族男女便弹着月琴、三弦,载歌载舞从洱海绕到苍山,又从苍山绕到洱海,过一次难忘的“狂欢节”。 绕三灵”也叫“绕三林”,这一活动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每年的“绕三灵”活动期间,大家...
查看更多
带不走的户撒刀,挡住阿昌同胞发财路
2009.04.13
专题报道
带不走的户撒刀,挡住阿昌同胞发财路 戴川 户撒刀,喜爱却不能带走 “游客非常喜爱户撒刀,到了户撒都希望带把户撒刀回去,但无法带出德宏,这是目前户撒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户撒刀的故乡――云南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乡长寸待富说。 作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人大代表,寸待富多年来一直呼吁给予户撒刀从政策法规方面的倾斜,为此,在2009年召开的该州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向会议提案组上交了建议。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专家谈
2009.04.07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专家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流变性的特殊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尽可能避免采取静止、凝固的消极保护方式,而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寻找生产性方式保护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民众的真实生活中汲取发展动力,实现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
查看更多
皖南皮影,正在消失的舞台风景
2009.04.07
专题报道
皖南皮影,正在消失的舞台风景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
传承
不失的生命力! 第一次看到皮影,是在市文房四宝协会展厅,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节小展柜,当我们的目光转投过来,一下子被里面色泽艳丽、玲珑剔透的“人物画像”吸引住了,这就是皮影人。 隔着玻璃,我们细细观看。每...
查看更多
紫砂大师汪寅仙的艺术人生
2009.04.02
专题报道
紫砂大师汪寅仙的艺术人生汪寅仙现场演示神鸟出林壶松竹梅文具 2009年2月12日,北京迎来了109天以来的第一场雨,春雨柔如绵,细如丝,滋润着大地,不免给人带来丝丝凉意。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大厅内张灯结彩,暖意融融,千余名民间艺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施展绝技,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现场。在陶瓷展区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左手执着一把半成品的紫砂大壶,右手拿着工具正聚精会神、技艺娴熟地制作,在她的周围聚拢了观众,并为她精湛的技艺啧啧称羡,她就...
查看更多
1
814
815
816
817
818
88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