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2   星期六   农历六月十八   小暑 小暑
搜索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又称黑拉里亚史诗。它讲述的是贝都因人巴尼•黑拉勒(Bani Hilal)部落,在公元10世纪从阿拉伯半岛移民至北非的传奇故事。这个传奇式的部落曾统治了北非中部的大片领土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后来被摩洛哥人消灭了。  从中世纪到19世纪,阿拉伯的民间文化中出现了12部口头传唱的史诗,其中只有黑拉里亚史诗以其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了下来。而且,这种曾经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只存在于埃及这一个国家了。  14世纪以来,史...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卡俾格米居民生活在中非共和国的西南部。他们的音乐传统完全不同于周边民族,并且区别于非洲大陆上任何地方的音乐。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四声部的复调音乐。尤其不同凡响的是,所有阿卡人,都通晓这种声乐技巧。  音乐和舞蹈向来都与阿卡居民的社会文化活动密不可分。具体地说,它们是阿卡地区各种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与狩猎、集会、新营地落成、葬礼等有关的仪式或活动都少不了这种艺术。  与记谱的复调音乐不同,阿卡俾格米人表演的这种复调声乐允许演唱者即兴发挥。他们创造了十...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亚马逊河北部,居住着一群说图皮•瓜拉尼语的瓦雅皮居民,现在大约有580人,他们居住在巴西东北部阿马帕州的瓦雅皮保护区,分布在40个小村庄里。  远古以来,瓦雅皮居民就用植物颜料在身体和各种物体上画出几何图形。随着世纪推移,他们逐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把图画和口头表达混合兼用,以反映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并传承他们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这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叫“库西瓦”,使用从亚马逊胭脂树提炼出来的黄红色颜料和芬芳树脂绘制美丽图案。“库西瓦”需...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卡拉瓦亚民族分布在拉巴斯北部的包提斯塔•萨维德拉山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印加文化之前。和安第斯文化的许多方面一样,他们的习俗和价值观,随着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融合,也在不断演变。  “卡拉瓦亚”一词的意思是“医生之国度”或“来自神圣医药国度之草药医 生”。卡拉瓦亚人的主要活动便是运用祖传医术行医,而这一祖传医术又与各种祭祀庆典连在一起,构成当地经济的基石。卡拉瓦亚文化中的安第斯宇宙信仰形式,是由神话、宗教仪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等组成的相...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11弦琴)、卡曼沙(四弦琴)、达夫(一种大型手鼓)的乐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传,流行的各种乐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他们培养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备即兴发...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如何保护?亚洲11国专家昆明支招       传统市场不再,传承链条中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亚洲各国的“非遗”正在消失,不少传统技艺濒临消亡。2013年11月20日,来自柬埔寨、韩国、泰国、中国等11个亚洲国家的文化专家在第二届亚洲文化论坛上纷纷支招,分享“非遗”保护之道。   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最重要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说,近年来,“非遗”保护掀起热潮,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根本目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举例称,丽江古城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把承诺落实在行动上“非遗”海南黎锦制作技艺逐步脱离濒危状况黎族妇女在织锦  2006年,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海南省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5年紧急保护期的最后一年,为抢救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5年来,海南省多措并举使得黎锦制作技艺逐渐步入了科学发展和有序传承的轨道。  旧时朝贡佳品遭遇传承困境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查看更多
10周年媒体报道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气势磅礴的恢弘建筑每年吸引着上千万世界各地的观众;故宫博物院拥有180万件文物藏品,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种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为了进一步挖掘故宫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资源,故宫博物院开展“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建设。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是“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院区建立在故宫博物院原有的西玉河基地周围,计划用地面积为47.6公顷,将进行多功能的分区...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辽西木偶戏传承人王娜:守得云开见月明上海世博会上,王娜手中的辽西木偶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    1989年,辽宁省锦州市木偶剧团宣布解散,王娜曾以为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终结。她还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场演出时的情景:没有以往的嘻嘻哈哈,每个人都很沉默,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罩在头顶。大家尽全力去表演,感觉像小说《最后一课》里的小弗郎士。演出结束了,王娜的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中断这门艺术,像中断我的生命一样难受……”而如今,王娜已成为辽西木偶戏的国家级代表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苗族鼓舞:在嬗变中传承的“非遗”艺术     猩红的苗鼓,伴随着一位苗家女子的恣情舞动与击打,传出深沉、欢乐、古朴、粗犷的鼓点,似乎穿越千年,从远古的湘西缓缓传来。    这位女子名叫杨欣,在日前举行的苗族第六代“鼓王”争霸赛上,她以其精湛的舞台表现从来自湖南、贵州、湖北的百余位苗族鼓手中脱颖而出,赢得“鼓王”称号。    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是中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这次鼓王比赛,我已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