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贺玉堂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12月生,2013年12月去世,陕西省延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歌手世家,祖父是有名的秧歌把式。受家庭影响,从小学唱陕北民歌,练就一副金嗓子。20世纪80年代,带头在安塞掀起了民歌热。歌声高亢激越,穿透力强,以音高、歌多、手巧著称,擅长边唱边剪纸,唱啥剪啥,歌传其神,纸剪其意。演唱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荡气回肠,先后为《黄土地》等七十多部电影、电视剧演唱插曲。整理、改编的...
查看更多
王向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6月生,陕西省府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父母都是当地著名的二人台和山曲艺人,从小受音乐的熏陶,熟悉许多民间曲调,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逐渐成长为陕北民歌的著名歌手。演唱行腔优美,气势豪放,酣畅淋漓,收放自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采众长,山曲、爬山调、二人台等都可随口就唱。曾为《我是外星人》等多部影片演唱插曲,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高亢悠扬的歌声。2006年...
查看更多
王秀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7年11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从小学习南音器乐演奏,师承叶成基、陈美谷、任清水、林玉燕等南音名师。擅长琵琶演奏,技巧娴熟,独具风韵,并熟记大量器乐曲和演唱曲目,演奏收放自如,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担任琵琶主奏的南音乐舞剧《长恨歌》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梅花操》获得国际首届华乐节金牌。受聘为国内外多个南音社团的艺术顾问、音乐顾问,在内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等地培养了一批南...
查看更多
杨翠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72年1月生,福建省惠安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南音老艺人陈永辉、庄泳棋及南音大师庄步联。演唱注重咬字吐词,保持字字清晰。演唱技能精湛,擅用丹田之气,唱来自然婉转。唱腔圆润,音色柔美,感情处理细腻,独具风韵。作品《思想情人》获得1994年第五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邀请赛一等奖。在泉州数十个南音团体传授南音技艺及任音乐顾问,培养了一批南音后继之才。
查看更多
洪振仁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3月生,辽宁省鞍山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山寺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影响,笃信佛教,先后师从任庭喜、果心、王全林等人,悉心学习千山寺庙音乐的演奏,能熟练演奏笙、笛、箫等乐器,掌握近一百四十首佛、道传统曲目,如佛教音乐《香赞》《戒定真香》等,道教音乐《白鹤飞》《天尊韵》等。1989年接任千佛乐团团长,带领乐团经常应邀在全国各地的佛、道寺庙开光及法会活动中进行演奏,还多次走出国门,先后赴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播千...
查看更多
章样摩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9年7月生,山西省五台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代表性传承人。13岁与佛结缘入五台山菩萨顶拜格桑丹增为师,学习黄庙音乐曲牌及器乐演奏技艺。其间,随身携带笙管,不断校正复原,潜心致志,整理出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曲牌,还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钻研学习佛乐演奏多年,现已能够熟练演奏《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式用曲》中的曲牌四十多首,如点动一勒面、捧错点莲、国公达旦、各旦儿嘛一、宁...
查看更多
释汇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6年1月生,山西省繁峙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代表性传承人。26岁入五台山南山寺拜释万富为师,参禅礼佛,学习吟诵经文的曲牌和管子演奏技艺。其间,开始着手念诵及唱经吹奏曲谱的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数十年练习,能够熟练演奏瑜伽焰口、禅门日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中的全部曲目,如《华严会》《翠黄花》《五方结果》《铃杆箴言》《方便偈》《进兰房》《大乘经》《秘魔岩》《哭灵堂》等。钻研技巧的同时,非常重视佛教音乐的传承延续,1986年...
查看更多
武济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9月生,山西省文水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水鈲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尤其是对产生于本村的岳村鈲子十分喜爱,通过祖父及父亲的言传身教掌握了文水鈲子的基本技艺及曲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注于文水鈲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陆续编排出《雷鸣电闪》《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四部乐章,并带领文水鈲子艺术团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展演,通过以演代练的方式从事传承教学与研究活动。近年来,积极参与...
查看更多
杨达吾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65年10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传承父辈泥哇呜(扁豆哇呜、牛头哇呜)的制作及演奏技艺。1994年在宁夏平罗县渠口乡自建锅头窑,进行泥哇呜的造型改进和烧制,开始小批量生产。经过其多年的摸索和试制,改良烧制后的泥哇呜更易吹奏、耐久性更强、造型及音色更加优美,成为宁夏特色旅游工艺品。同时研制出了双腔体及多腔体泥哇呜,音域能够拓宽到两个八度,可以作为专业乐器进行推广。近年来,在各级文...
查看更多
何忠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3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从1968年开始,师从鼓乐艺人何生哲、何生碧学习鼓乐。1989年至今担任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社长。多年来,挖掘、整理鼓乐艺术成效显著,编排的尺调坐乐套曲《群英宴》享誉海内外。2005年12月,应中国音乐学院之邀赴京作了《西安工尺谱吟唱》专题讲座。致力于鼓乐的传承,已培养四批112名鼓乐传承人,并在何家营小学开设鼓乐课。管理的西安鼓乐陈列馆,先后接待过几十个国家的文...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