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4   星期四   农历六月三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人才培养与昆曲传承     编者按:昆曲,又名昆山腔,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性剧种。2001年5月18日,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 抢救、保护和继承昆曲艺术, 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昆曲艺术无论是继承保护还是改革创新, 都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不懈的追求和心血投注。本报理论部特邀有关昆曲院团领导及戏曲专家,针对昆曲目前的现状,就昆曲艺术的人才培养和保护提出他们的见解和建议。  主持人 中国...
查看更多
论坛
 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乌丙安   众所周知,近现代中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惨重的扫荡和破坏。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从各民族民间各界到各级政府,上上下下终于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其中,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中国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央政府在今年6月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18项,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但是,毋庸讳言,到目前为止和已经取得的上述成就相对应...
查看更多
论坛
 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 ――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   陈勤建    在中国大陆,有关七夕牛郎织女传说的祭拜风尚,随文明以降至今日,大多成为文献记载的旧时风景,当代已不多见。可是,我们中日浙江沿海民俗志考察团,近年在浙江温岭石塘箬山田野调查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今天仍在盛行的,与七夕祭拜风尚相连而又别具一格的遗存――小人节。该习尚仅流行在石塘镇渔民风俗圈内,当地有民众以为,它是从福建惠安及台湾传过来的。经过两年实地的多次的调查...
查看更多
论坛
 [萧放 廖明君]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出版著作《中国文化厄史》、《研究》、《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和《中国传统岁时风习》(韩文版)等17种,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主要有《研究》(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贺学军:"申遗热"应变成"保护热"   “接班人不仅仅要会,更重要的是热爱。不仅仅让它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这个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热爱度,我们已经从以前的淡漠或者不认识加强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但是申请那么多项目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愿望,我们最终的目的和愿望,是要把我们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怎么保护?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我们现在已经公布了三批共1488位的国家级传...
查看更多
论坛
赵本山又惹新话题:“非遗”传承人可否取消?   作为2007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岭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赵本山日前受到了权威机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质疑,民俗学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称:“赵本山的这些弟子们名声越来越响,但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些人来一台从头到尾专场的二人转演出。”受质疑的关键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过商业化,背离传统二人转原生态的问题。  观众专家有弹有赞  质疑一经抛出,业...
查看更多
论坛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的希望  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正在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传承人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前, 2009年BMW文化之旅在从成都出发后,经过了甘肃兰州,抵达青海西宁结束。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承人的保护。  在黄河边的兰州水车公...
查看更多
论坛
  转变理念正当时 ――有关文化理念的再思考 刘锡诚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上下下都面临着转变理念的问题。过往我们固守的文化理念过于狭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的许多项目,过去都不在文化工作的视野之内。地方上出现的重申报、轻保护、形象工程、开发性保护等弊端,盖源自偏狭的文化理念。重表演艺术、轻民间知识等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手工技艺已得到初步重视,但...
查看更多
论坛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乌丙安丙安小屋  2009-05-25 21:41:12      人世间的任何关系:结合好了是良缘,结合不好是冤家,留下的尽是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恩怨怨!当下,中国民俗学漫不经心地进入了21世纪8年多了,近些年又在不经意间和一个素不相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邂逅相遇,于是,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和一桩新型文化工程由于文化的近亲关系而结缘,很快就一见如故、两厢情愿,结成了密切的亲缘。    有目共睹,经过将近6年的发展...
查看更多
论坛
 城里百姓“看得起”的艺术――天津曲艺的启示项  阳    十多年以前我去天津音乐学院参会,主人安排大家观看天津曲艺团的演出,时调、大鼓韵味十足,演员们精湛的技艺让我回味无穷。然而使我受感动的不仅仅是演唱的内容和舞台上的表演者,还有在场的观演者。只见他们有的是全神贯注,而有的却是双目微闭,轻轻地“摇头晃脑”,一只手还在那里点着板眼,随着台上演员抑扬顿挫、字润腔圆的而呈现起伏变化,每当唱到起劲处,多数观众竟然一起拍掌击节相和,这并非是一曲结束后的礼貌,而是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