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61)
机构
(0)
政策
(0)
资讯
(88)
清单
(23)
资源
(5)
学术
(29)
百科
(0)
其他
(1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邸莎若拉:海西蒙古族剪发礼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阐释
2023.08.28
论坛
【摘要】海西蒙古族剪发礼是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报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西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主体,和硕特部是西蒙古四部之一,礼俗风尚独具特色。海西蒙古族剪发礼由剪发、吟颂祝赞词、全羊席等几部分构成,是海西蒙古族人生中重要的礼俗之一,体现了蒙古族的信仰和崇尚的观念,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也表明了对于族群的自我文化认同。同时,该非遗项目生动、立体、充分地展现了祝赞词、蒙古族民歌演唱(德都民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德都蒙古全...
查看更多
前有老一辈闽剧人的坚守,后有年轻力量的注入
2023.05.25
——闽剧振兴 好戏不断
专题报道
图①:福州闽剧院走进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与学生们互动。图②:闽剧《一文钱》剧照。图③:闽剧《兰花赋》剧照。(图片:均由福州闽剧院提供) 核心阅读 闽剧又被称为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一出出剧目串下来,一个个演员数过来,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志”。 对许多海外华侨华人而言,闽剧还是“家乡的味道”。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闽剧团。 闽剧要振兴,不仅...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苗绣“理想国”
2023.05.04
专题报道
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中国服饰史上的“活标本”,它就像裹着神秘面纱的女子,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有多少人捏着绣针安静地美丽着呢?不得而知。他们的执着汇聚在一起,将非遗的生命之树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刻不停地往“理想国”中注入自己这一脉潺潺流动的血液,他们就像是时光里的生命之花,让大众透过苗绣看到东方的世界美、东方的传统美、东方的时尚美。 苗绣图案上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蕴含着特殊意义 带...
查看更多
手艺,让生活更美好
2023.01.03
专题报道
图①:杨红卫正在扎制潍坊龙头蜈蚣风筝。(摄影:徐洋) 图②:杨乃东正在印制年画。(潍坊市寒亭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 山东,潍坊。走进杨家埠村一间敞亮的大屋,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多的“蝴蝶”集中一处等待上色,它们要比原本更加漂亮;那么多的“蜻蜓”排成一排等待穿衣,它们要比先前更加精美;那是一只“仙鹤”,有着长长的腿和脖子,也在等待着美丽的变身。 一把锋利的小刀把半截竹筒剖开...
查看更多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面展现新时代非遗保护...
2022.08.29
专题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展现“中国经验”,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诠释“中国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蕴含“中国精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擦亮“中国名片”……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将非遗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文化和旅游行业信心、促进文旅融合、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8月25日至29日,由...
查看更多
孟令法:传统节日习俗中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2022.07.28
论坛
【摘要】传统节俗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性防疫知识,但其代际传承却在传媒的“泛娱乐化”中被掩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网络的便捷以及知识体系的专业化,人们对疫病的理解也开始走进“反经验”的认知领域。相较于利用节俗以强化俗民防疫意识的传统社会,追求科学防疫的当代民众不仅弱化了曾经的自主防疫行为,也更依赖权威的“真知”传输。针对防疫普及相对匮乏的生活事实,建立合理的“防疫”科普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公共事业,而节俗的有序性和年度循环性则能为其提供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遗项目扎扎服饰:哲古草原上一道靓丽风景
2022.05.07
专题报道
图为措美县扎扎服饰。(摄影:记者 刘枫) 行进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草原深处,哲古湖一度以不同角度显现。四月的草原是偏黄的暖色系,随处都有三三两两的藏野驴悠闲踱步,绵羊群像一簇簇移动的金黄色花朵。远远望去,草原景色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村名意为“山岩下”,平均海拔4600米,有2000多人,是个纯牧业村。在水草丰美的哲古草原滋养下,这里畜产品丰富,牛肉、酥油、奶渣销往全区,还有年轻牧人利...
查看更多
中国好手艺:泥娃娃
2022.04.07
专题报道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凯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儿。”这童谣说的,是俺们山东惠民县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的场景。 惠民泥塑,又称河南张泥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多取材于传统戏剧、民间传说,八仙过海、空城计……一套泥塑,一个故事。 泥娃娃以不倒翁造型居多,任你怎么推,都笑眯眯地立在那。诀窍是中空底实,上轻下重。泥胎底座经过反复晾晒涂抹,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上半身是...
查看更多
谭志湘:藏戏的文化基因与活态传承
2021.10.28
论坛
【摘要】藏戏是阿吉拉姆藏戏、安多藏戏、南木特藏戏等的总称,它历史悠久,艺术品格独特显著,是较早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戏曲剧种。时至今日,藏戏仍活跃于舞台之上,活跃于藏族同胞的生活之中,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新剧目不断诞生,与时俱进,保创并举,形成活态传承的局面。从藏戏的诞生、演出状态、演出样式、艺术特质、剧目创作等方面探讨这一态势形成的过程,可见蕴含于藏戏之中的文化基因对这个剧种的稳定性与创新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查看更多
匠心传承走出宫廷的“非遗”绝技
2021.10.22
专题报道
“燕京八绝”。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景。(供图: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北京,拥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与80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这里包罗如繁花般的人文胜景,也吸纳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奇人工匠。明代,为了满足庞大的统治集团的生活所需,朝廷相继设置了管理宫内事务以及为宫廷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御用监专职负责造办宫廷生活用具。到了清代康熙初年,为满足皇室日常生活和礼仪需要,朝...
查看更多
1
2
3
4
5
1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