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61)
机构
(0)
政策
(0)
资讯
(88)
清单
(23)
资源
(5)
学术
(29)
百科
(0)
其他
(1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锅庄舞(囊谦卓干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囊谦县 锅庄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个民间舞蹈类型。它随着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状况的歌舞,又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时表演的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只能演唱专用歌词,不得做任何改动,舞蹈多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多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经商贸易活动,歌词内容和舞蹈动作都比较灵活。根...
查看更多
傈僳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泸水县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 “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
查看更多
傈僳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 “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
查看更多
夏菊花:杂坛金英永流芳
2018.12.10
人物
十一月的南方,秋意正浓,我们来到湖北武汉,拜访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 从旧社会流离失所的街头杂耍艺人,到新中国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从家庭式的小戏班演员,到享誉海内外的“杂技皇后”;从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一切的杂技演员,到舞台下为了杂技艺术发展四处奔波的杂协主席……“艺术人生70年,风雨菊花倍鲜艳。”夏菊花头顶的光环在变,但她对杂技艺术的守护与传承却不曾改变。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记者专访夏菊花,聆听她投身杂技艺术的心路历程...
查看更多
卢进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7年生,2009年去世,河北曲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幼承家学,舅父为著名石雕艺人刘东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探索,卢进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和创作风格。他既不绘图,也不塑模型,就凭着自己广博的艺术修养和经验阅历,根据不同形状的材料进行艺术构思。他可以从任何一个部位直接雕刻出形象生动、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行话称“肚里有活”。他还改变了传统石雕衣饰、飘带、
头发
、鬃毛呆板僵硬的毛病,增强...
查看更多
苗族赶秋
2018.08.07
专题报道
图1 苗族赶秋活动现场苗族赶秋,苗语“交秋”,汉语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原由村寨轮流举办,现多由乡镇或者县区举办,秋场设在“立秋”这天的墟场点。秋日来临,收获在望,欢庆丰收,古来有云。赶秋之日,十里八乡、四村五寨都要组织队伍参加,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数万余众前前后后、来来往往游行于秋场。苗族赶秋集歌舞、祭祀、体育、娱乐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随...
查看更多
钟情非遗传承的新一辈
2018.07.11
专题报道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需要青年薪火相传。但经济效益低下、手艺传承难收徒、费时费工效率低等一系列难题,曾在很长时间内困扰着传与承。 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贵州姑娘杨昌芹在竹编工艺创新中发现了脱贫商机;28岁的普洱贡茶技艺传人李明泽悉心照顾着百亩古茶园;3岁开始练武的张奇钢将800多年历史的岳家拳带进了中小学校;江苏姑娘姚兰正筹备苏绣品牌馆,准备在艺术和实用的天平上探索平衡。 当非...
查看更多
徐竹初的偶人世界
2018.03.21
人物
图1 “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现场 图2 “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现场 2018年2月6日,“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主要展出了徐竹初、徐强父子创作的大量经典木偶雕刻作品,总计300余件(组)。这些展品形象丰富多样,表情细腻传神,彩绘用色大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传统木偶与漳州民间文化的深度融合,同...
查看更多
两会代表谈非遗:唱响中国旋律,绣出时代新篇
2018.03.12
专题报道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两名全国人大代表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杜美霜:编剧人才紧缺 代表心声: 建议高度重视编剧工作,将其作为生产出品文化艺术精品的源头,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出台对编剧工作的鼓励支持政策措施,鼓励编剧人员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多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艺术精品,唱响中国文化特色。 ——杜美霜 在杜美霜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
查看更多
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让潮绣走进联合国总部
2018.03.12
人物
潮州广济楼前,康惠芳展示潮绣技艺(摄影:苏仕日) 70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结缘潮绣已50余载。从普通学徒到国家级潮绣传承人,再到联合国“文化大使”,康惠芳说自己在奋斗中体验到了人生幸福。 1948年出生的康惠芳只读了7年书。“为了有口饭吃”,15岁后康惠芳开始学习刺绣。有一天,潮绣名家林琬英绣成一幅2丈长的潮绣大彩楣,康惠芳看后很是喜欢,从此潮绣在年少的康惠芳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盘金绣、青丝绣……颇有刺绣天赋的康惠芳学什么会什么。在她17岁的...
查看更多
1
6
7
8
9
10
1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