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寒热无常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是瑶族适应岭南山区环境的经验总结。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加入热水熬煮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及灌阳、资源、龙胜及贺州市的钟山、富川等县的瑶族居住区,湖南及广东的瑶族居住区也有分布。 恭城原名“茶城”,始建于隋大业十四...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以广西马山县为核心分布区。 壮族会鼓习俗形成于宋,盛行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壮族是农耕稻作民族,民间流传有会鼓代替青蛙向雷神报雨讯的“通天鼓”传说,和会鼓模仿雷声驱除邪魅的“驱邪鼓”等传说。当地人常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故后称“会(汇)鼓”。其以鼓为主角,配以锣、钹,由多人同时击打,气势磅礴...
查看更多
瑶族祝著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祝著节亦称“达努节”“瑶年”“廿九节”,是居住在红水河沿岸的瑶族民众为拜谢创世始祖密洛陀、庆祝丰收和交往娱乐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核心流布区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巴马、大化、都安等瑶族自治县,以及周边河池市东兰、凤山县,南宁市马山县、隆安县,百色市平果市等瑶族聚居地,其节庆活动涉及70余万人。其中又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番岭山上的㟖山、长洞、江团、卡桥等瑶族村寨的祝著节最为隆重。 瑶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广西的瑶族人口位居全国之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龟苓膏配制技艺是将自养龟和土茯苓作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经20余道工序加工制成龟苓膏的一种传统技艺。该技艺的核心流布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并辐射至全国多个省市。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气候温热潮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极易染上热毒、湿毒,当地先民经反复尝试逐渐形成了以龟苓膏为食疗,滋阴养颜、清热解毒的习俗。梧州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乌龟的养殖及土茯苓、金银花、罗汉果、凉粉草等原材料的生长,促成了龟苓膏配制技艺的孕育和传承。 龟苓膏是岭南地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米粉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创始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老城区,目前集中流布于全市六城区十一县(市),并辐射至周边区域。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优质稻种植面积居全区之首,素有“桂北粮仓”之美誉。上乘的水质与米质,确保了桂林米粉鲜美的特性,促成了其制作技艺的发展与传承。 桂林米粉是将鲜粉浸入85—90度热水中数秒,取出滤干,配上卤牛肉、卤牛肚、脆皮锅烧等多种荤菜,淋上秘制卤水...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是以石螺(俗称“螺蛳”)为主料熬成粉汤,烫上“干榨粉”,再辅以配料制成米食的技艺,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城镇和乡村,并辐射至全国各地。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史称“龙城”。当地多山多梯田,肥沃的红土滋养了优质的稻谷;因潮湿多雨、地下涌泉多,盛产“以石为食,以泉为家”的石螺,螺肉肥美鲜甜且富含微量元素;湿热的气候和优质的水源利于竹笋生长,山泉水浸泡发酵后的酸笋更软嫩酸爽;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环境,亦孕育了黑木耳、腐竹等原材料和紫苏等辛香料。柳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合浦角雕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以家养牛羊角为原料,融汇圆雕、线雕、浮雕、镂空、镶嵌等技法的传统骨雕。其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合浦县出产的黑、白水牛角厚薄平均,利用率高,雕刻打磨抛光后温润透亮,且有颜色渐变,是角雕的理想原材料。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以玲珑剔透的雕工、逼真传神的效果和典雅自然的风格在中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它以当地产牛羊角为主要原料,利用牛羊角质地硬中带韧、细则柔软、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海贝雕是广西北海艺人以北部湾海洋的贝壳、海螺为原材料,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设计拣选、精雕细琢、镶嵌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各种工艺品的一种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明清时期已趋成熟。当前,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内各区县为核心分布区域,并传播至周边地区。 北海市自古盛产各式海洋贝类及螺类,品种丰富、色泽纹理各异、光洁闪亮,为贝雕创作提供了天然上好的原材料。北海贝雕利用海螺贝壳的天然颜色、纹理创作而成,无任何染色和涂贴,光华艳丽...
查看更多
壮族打扁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打扁担,壮语为“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壮族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为其核心传承地区。 壮族打扁担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代道光年间《白山司志》均有相关记载。壮族打扁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都安县的壮族男女老少,就会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打扁担舞。舞蹈动作质朴...
查看更多
多耶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它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及周边侗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等13个乡镇,是其主要流布区域。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的《赤雅》和《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根据舞蹈的场合,多耶分为耶堂和耶雕两类。耶堂为歌颂始祖、祭祀祈福的舞蹈,主要在祭祀场合举行,由德高望重者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