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班点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瑶族,1944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田林瑶族铜鼓舞第七代传人。自幼向祖父、父亲班家林(瑶族铜鼓舞第六代传人)学习铜鼓舞技艺,逢瑶寨年节便跟随父亲跳铜鼓舞。13岁接过父亲鼓槌,熟练掌握瑶族铜鼓舞起鼓、祭鼓、打鼓跳舞、埋鼓等程序,《打长鼓》《迎春舞》《扁担舞》《丰收舞》等舞蹈谙熟于心。由其组建的一支四十多人的田林瑶族铜鼓舞队,曾在北京、广东及区内的桂南、桂西等地演出。被县政府聘...
查看更多
温桂元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34年2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系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第三代传承人,7岁起跟随父亲温文德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16岁形成自己的唱法特点,18岁开始在各种场合演出。熟练掌握当地多种民歌唱法,声音高亢,担任壮族三声部民歌第一声部的主唱。擅长即兴演唱,对歌如流。一直致力于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先后创作、整理了四千多首民歌,组织了村里的百灵演唱队,并无偿培训了一百多名歌手和...
查看更多
罗景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43年生,广西那坡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坡壮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4岁跟父母学歌,17岁拜赵京杨为师学艺,18岁学艺成熟,能熟背所有山歌编目和内容。1980年开始培养歌手,1988年在传唱中收集整理山歌,现已收集整理传统山歌32部。他懂壮文,歌声悠扬动听,2002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授予“广西歌王”称号。代表作品有:《三个代表三朵花》《歌唱党的十六大》等。
查看更多
谢庆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仫佬族,1953年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刘三姐歌谣演唱者。自幼跟随祖父谢家顺、父亲谢秀庭、母亲卢秀兰学习山歌。掌握当地各种歌谣的演唱方法,尤其擅长即兴编歌,词编得好、曲来得快。凭借良好的音乐天赋,融合自己独到的见解,所编的山歌贴近生活、幽默风趣、雅俗共赏。1997年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广西山歌学会举办的广西“小康民谣”歌王擂台赛,获“广西歌王”称号。多年来,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各...
查看更多
黄达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44年8月生,2020年2月去世,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洛陀代表性传承人。布洛陀口传史诗第七代传人。出身于麽公世家、山歌世家。14岁师从其父与堂兄学习“做麽”,成为麽公。44岁任田阳县山歌协会会长。2003年至2004年任田阳县敢壮山祭祀大典主祭者。声音洪亮,记忆非凡,熟悉麽经,同时擅长祭祀歌与创世歌。其中,祭祀歌以《朝圣大典仪式歌》《十拜歌》《十供歌》《唱祖公》等为代表。致力于传承麽教仪式与祭祀歌曲,整理收...
查看更多
壮族霜降节
2018.10.23
专题报道
图1 壮族霜降节祭祀活动舞龙表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步入冬季的前奏。每年农历九月,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要举行壮族霜降节。壮族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活动,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表达人们祈盼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后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县,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区,于每年农历霜降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发挥传统工艺,特别是贫困地区传统工艺的巨大潜力,助力扶贫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新发展。  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相继出台《柳州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柳州市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方案》《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措施办法,从政策、经费、组织等方面保障非遗与扶贫的结合,取得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务屯,瑶族姑娘在“三月三”活动中对歌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自古以来就以“歌的民族”闻名。壮族民歌形式、曲调、内容多样,在广大壮族地区,婚丧嫁娶、欢度节日、贺喜庆宴、祈祷祝福,甚至是割草打柴、耕地插秧,都会以歌传情、以歌表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2006年,“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8月17日,河北省沧州文庙管理处和大运河孔子学堂共同举办了“中华书绣 百女绣福”七夕主题活动。 (摄影:李秋云)    8月17日七夕节这一天,各地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七夕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祈福纳祥过七夕    浙江省山海相连,七夕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据了解,全省共有14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其中,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的七夕习俗和丽水市缙云县的张山寨七七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飘香的豆豉、酱油、牛巴;造型别致的芒竹编、油纸伞、木架构;工艺精美的石画、刺绣、服饰……    7月30日至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在全区文化扶贫工作现场会的陈列展示区,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这些曾经只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技艺,如今成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近几年,广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结合自身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特点,引导全区各地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之路,促进百姓增收,在就业培训、文化传承和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