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佛山十番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佛山镇...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黄石惠洋十音源远流长,有“闽中雅乐”、“太古遗音”之称,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莆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遂昌县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遂昌昆曲十番以民间器乐演奏传统昆曲曲牌,是我国一种极具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楼塔细十番是流传在浙江省萧山南片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根据楼塔前辈的忆述,这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江都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流传于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的邵伯锣鼓小牌子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淮安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清代道光年间,楚州民间词曲家孙育卿将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首次南巡时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子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
查看更多
王连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11月生,吉林省榆树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16岁时师承第三代鼓书艺人闫荣学习东北大鼓的表演和伴奏,并将东北的民间小调等地域音乐元素融入东北大鼓表演之中,形成了表演庄重、唱腔浑厚、妙语连珠、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经常走乡串户,搜集东北大鼓的唱段和文本,整理改编了《忠烈剑侠》《康熙剑侠》等十几部长篇大书,并创作改编了《草船借箭》等久演不衰的鼓词名段。多年来,积极开展东北大鼓的传承工作,开办“聚贤书曲茶社”为...
查看更多
刘世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8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汉族民间小调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唱小调,曾向当地许多优秀民间歌手学习。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唱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演唱,演唱感情丰富,极具表现力,曾获得多个奖项。创作并演唱的作品《一担水》获省级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果园会》《龙王辞职》《贤媳妇》获文化部群星奖,录制的小调光盘《兴高采烈耍社火》《青海茉莉花》等已发行。除演唱、创作外,还长期致力于汉族民间小调的...
查看更多
安保会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11月生,甘肃省清水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安氏道教音乐第十四代传承人,曾跟随祖父安钦明和祖父之徒安旺生学习,掌握了华山派安氏道教音乐的经韵和器乐演奏。传承下来六十多部曲谱和八十余种唱腔,在继承本家族道教音乐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兼融民间小调、秦腔和全真教派的演唱风格,融众师之长,自成一家。破除门户、宗派之见,将道教音乐传于外姓弟子数人。参与了清水道教音乐的挖掘整理、清水道教音乐的曲谱收录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