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7 星期六 农历四月二十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49)
机构
(0)
政策
(8)
资讯
(198)
清单
(93)
资源
(47)
学术
(98)
百科
(0)
其他
(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佳节又重阳——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2016.10.09
专题报道
重阳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称“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并阳,故曰重阳。重九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两晋、南北朝时九月九日人们登高食素,时为“素节”,风行全国,唐时诏令为节,现为天下华人之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在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
查看更多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2016.08.17
专题报道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
祭祖
节日,又称“鬼节”、“七月半”等。按照传统习俗,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相传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七月原本是小秋,这时已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人们要用新米祭祀祖先,报告收成。东汉时期,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后来,七月的这一
祭祖
日期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
查看更多
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专业化水平——非遗数字化采集专题系列培训三年纪
2016.07.13
专题报道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主办、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日前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26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地区及重庆市内的共170余名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本次重庆培训班是国家非遗中心继2014年湖北宜昌培训,2015年安徽合肥、云南昆明培训后,举办的第四期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活动,也是首轮非遗数字化采集分类专题...
查看更多
抚顺满族剪纸: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16.06.21
专题报道
满族风情剪纸《乌拉草鞋脚上踹》 满族风情剪纸《火盆上炕烤爷太》 满族风情剪纸《姑娘叼个大烟袋》 满族风情剪纸《冰上钓鱼单线拽》 辽宁抚顺满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于2010年8月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抚顺的满族剪纸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魅力呢? 据说,抚顺的满族剪纸艺术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以满族萨满文化和民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保存了大量满族民间活态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民间传说...
查看更多
清明节传说:小故事传递大道理
2016.04.08
专题报道
传说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习俗往往为节日传说提供了言说的对象,节日传说则以讲故事的方式诠释节日习俗的来历和内容,赋予节日以更多的人文内涵。节日传说作为在民间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包含着民众的情感,也蕴藏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在清明节的诸多传说中,就很好地揭示与展现了民众的喜好与尊重、崇尚与批判。 对于有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感恩。表达这一主题的清明节传说较多。流传甚广的与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来历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满族人寒食节为什么不动烟...
查看更多
孝在清明
2016.04.08
专题报道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
祭祖
、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深刻体现孝道的节日。 在流传至今的八大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日起源上看,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周代就已出现, 《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 ”就是说,到了清明,桐树就开花了。为什么叫“清明”呢? 《岁时百问》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
查看更多
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2016.02.22
专题报道
摘要: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重要且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春节或中国年具有兼融性、科学性和非宗教性等特点。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寓教于乐、调节身心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春节;元旦;中国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文化功能;文化对比;文化传承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它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记者体验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2016.02.22
节气资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是21日。当天凌晨4时,礼炮响,锣鼓起,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祭冬仪式在几声“祭天咯”的起势声中拉开序幕。 今年的冬至日是在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庆祝节气,“三门祭冬”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实践之一,以庄重的姿态亮相。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
查看更多
腊八节的宗教与饮食文化
2016.01.18
专题报道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2016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初八,为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当天,也是佛教重要的节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历经六年苦修,每日仅食一麻一麦。后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而恢复体力,从而彻悟成道,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在佛教中腊八节也是佛祖“成道日”。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查看更多
冬至——一阳生,麋角解
2015.12.21
专题报道
12月22日,冬至。 这世界上最无情的,应该是岁月吧,不管你怎么想留住它、抓住它,它总能公然从指缝间溜走。时节的匆匆更替,似乎从未与人详细算计,不经意间,节令已经到达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冬至在我国古代被当做一个较大...
查看更多
1
32
33
34
35
36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