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1 星期一 农历六月廿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52)
机构
(0)
政策
(8)
资讯
(199)
清单
(93)
资源
(47)
学术
(100)
百科
(0)
其他
(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记者体验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2016.02.22
节气资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是21日。当天凌晨4时,礼炮响,锣鼓起,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祭冬仪式在几声“祭天咯”的起势声中拉开序幕。 今年的冬至日是在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庆祝节气,“三门祭冬”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实践之一,以庄重的姿态亮相。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
查看更多
腊八节的宗教与饮食文化
2016.01.18
专题报道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2016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初八,为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当天,也是佛教重要的节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历经六年苦修,每日仅食一麻一麦。后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而恢复体力,从而彻悟成道,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在佛教中腊八节也是佛祖“成道日”。 佛教每年以施予腊八粥的形式,来纪念佛祖成道日...
查看更多
冬至——一阳生,麋角解
2015.12.21
专题报道
12月22日,冬至。 这世界上最无情的,应该是岁月吧,不管你怎么想留住它、抓住它,它总能公然从指缝间溜走。时节的匆匆更替,似乎从未与人详细算计,不经意间,节令已经到达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冬至在我国古代被当做一个较大...
查看更多
清明节吃什么 盘点各地清明节美食习俗
2015.04.07
专题报道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
祭祖
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查看更多
碰鸡蛋、发豆芽、吃蒜饼——儿时的清明节习忆趣
2015.04.07
专题报道
缅怀先人、祭奠逝者只是中国清明节传统风俗的一面;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孩子而言,这个春天里的节日还有肃穆之外的另一面。 在山东北部,“碰鸡蛋”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清明节游戏。早上起床后,从一锅煮好并被染红的鸡蛋中挑选出最坚硬的几个放进书包,是孩子们的例行“仪式”。 学校是“碰鸡蛋”比赛的赛场,学生们小心翼翼的手握红鸡蛋,只露出尖尖的蛋头。裁判一声令下,“啪”的一声后就会决出输赢。赢者兴高采烈,输的闷闷不乐。 有些求胜心切的孩子会偷偷“作弊”:从自...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切入点在于传承和开发
2015.04.07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民俗性、传承性、民族性。它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作为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
查看更多
春分:莫道民俗去,鸢飞正满天
2015.03.23
专题报道
春分是天文类节气。春分有两重含义,一是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各地昼夜时间相等。这一点古人也知道,讲究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另外一重含义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因此,华中地区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至于春分习俗,国家层面有祭日,民间则有看社戏、玩立蛋、荡秋千、放风筝等。 春分祭日,国之大...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2015.02.06
专题报道
春秋代序,辞以情发 张 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对于时间的一种重要切分方式,与季节的转换以及气候、物候的变化紧密联系。因此,人们十分强调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关乎农业生产。试看一副对联的产生:传说明代江南有一位知府,一次到郊外游玩,恰逢一个农夫扶犁杖在道边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那位知府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双手捧住...
查看更多
彝历新年:与祖先同在
2015.01.22
专题报道
凉山彝族地区宗教仪式多,民间节日少。“库史”可以说是这一地区彝族人惟一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库史”的“库”系名词,有年、岁之义;“史”,一说是形容词“施”的变音,意为新的,“库史”即新年;一说“史”为动词,有转、轮回、循环的意思,“库史”意为转年,引申为“过年”。彝族的“库史”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都有辞旧迎新的意义,但“库史”是彝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从其过年的时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功能意义来看都与汉族的春节有别,在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中也是一个富有鲜明...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即将在京开幕
2014.07.15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即将在京开幕 本网讯 “百节年为先”,春节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辞别旧岁,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广义的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初八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切切实实感受时间的意义,享受生活的喜悦。同时,为了更好地庆贺、纪念这辞旧迎新、充满希冀和欢乐的时间节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种种习俗,如守岁、拜年、
祭祖
、贴窗花、放炮仗、逛...
查看更多
1
33
34
35
36
37
4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