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眉户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户县      陕西省户县曲子主要流布于户县和眉县等地,它萌芽于明代正德年间,形成于清代初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户县曲子采用清曲坐唱的方式演出,演员不化妆,俗称“地摊子”,多在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出。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板胡、笛子、四页瓦和撞铃为辅助乐器,有时还加入碟子。   户县曲子的唱腔音乐属曲牌联缀体,其中包括36个大调和72个小调。大调较为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拖腔悠长委...
查看更多
巴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岷县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省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的传统舞蹈。过去,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跳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歌舞的形式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巴当舞主要由3个段落组成:1.安场。本村男子在“春巴”的主持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列队歌舞,共有9段唱词,配合9种舞步;2.敬山神。这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一段落中,由“春巴...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奉化市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长于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   布袋和尚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至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以至新中国发展丰富,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精品。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把他作为弥勒化身,塑成佛像,当成弥勒供奉,加大了布袋和尚传说的影响力,也使其内容带上了种种神...
查看更多
人物
    十一月的南方,秋意正浓,我们来到湖北武汉,拜访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    从旧社会流离失所的街头杂耍艺人,到新中国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从家庭式的小戏班演员,到享誉海内外的“杂技皇后”;从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一切的杂技演员,到舞台下为了杂技艺术发展四处奔波的杂协主席……“艺术人生70年,风雨菊花倍鲜艳。”夏菊花头顶的光环在变,但她对杂技艺术的守护与传承却不曾改变。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记者专访夏菊花,聆听她投身杂技艺术的心路历程...
查看更多
节气文化
春篇 《立春诗》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偶成》 宋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查看更多
谭浩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12月生,广东省中山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阁(南朗崖口飘色)代表性传承人。13岁开始跟随村中的飘色“八音师傅”谭帝春学习飘色伴奏。后来,运用广东音乐中的普通乐器,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飘色伴奏音乐,使经历百年的“雅歌风”锣鼓班仍然风行至今。同时,引进香港先进的锻造技术创作出“秋千色”,使飘色巡游更加人性化,也更具安全性、观赏性。从20世纪60年代起,致力于学习继承崖口村飘色出巡活动的整体组织、策划等活动规则,并一直负责巡游...
查看更多
苗族赶秋
2018.08.07
专题报道
图1 苗族赶秋活动现场苗族赶秋,苗语“交秋”,汉语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原由村寨轮流举办,现多由乡镇或者县区举办,秋场设在“立秋”这天的墟场点。秋日来临,收获在望,欢庆丰收,古来有云。赶秋之日,十里八乡、四村五寨都要组织队伍参加,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数万余众前前后后、来来往往游行于秋场。苗族赶秋集歌舞、祭祀、体育、娱乐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浙江省磐安炼火表演(摄影:陈曦)    丈余长的“先锋”长号仰天吹响,30多米长、旗面面积数百平方米的龙虎大旗迎风招展,乡亲三五成群,结伴而来……    6月13日上午,位于浙江金华磐安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的玉山古茶场人山人海,像过年一样热闹。作为浙江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承办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体育展演展评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磐安玉山古茶场是全国重点文...
查看更多
难忘黄梅戏
2018.05.22
专题报道
     舞起台步,咚锵咚锵……锣鼓声中,戏唱得正热:“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念的唱的,都是人人听得懂的土话:“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此花叫作呀哩呀嘟儿喂呀,嘟儿喂呀,叫做莲蓬花。”是民歌小调,载歌载舞,也像西方歌舞剧。    这便是黄梅戏。    湖北黄梅这一带,红白喜事、比赛聚会,习惯请来戏班,唱起黄梅戏,图个喜庆。正月花灯、四时八节,更是“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故名黄梅戏。起初,黄梅县北多云山一带盛产茶叶...
查看更多
大理三月街
2018.05.02
专题报道
图1 三月街盛会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大理,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这一街,指的就是大理的三月街。  一、历史渊源  大理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由传统的庙会演变而成。三月街的产生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密切的联系。当时南诏是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东南亚各国素有来往。来自古印度的僧人赞陀崛多在苍山麓讲经传教,收纳信徒,形成观音街,实为佛教活动的庙会,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贸易集市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