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大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以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为核心传承区域,有南北两大流派。随着藏族文化的传播,逐步辐射到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盐药用技艺为藏蒙医口服和外治疗法之一,是用秘制青盐炒热敷于患者躯干和四肢的患处或经医者辨证论治所选择的特效穴位而防病治病的一种非药物疗法,经特殊炮制后还可作为常用利尿药应用于内服方药中。 青盐药用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卡盐湖是青盐药材资源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就在《四部医典》中论述了罨敷疗法;随着运盐路线的开拓,青盐的食用和药用遍布海西、海北、海南、湟源等地区。地方...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包营造技艺是蒙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营造技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该区域内蒙古族占常住人口的93%。该区域属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全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放牧,当地牧民制作和使用蒙古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为格儿,满语称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包”是“家”“屋”的意思,是居住于草原、适应了游牧生活的蒙古族牧民传统居住空间的统称。蒙古包制作技艺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我国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之一,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为流布中心,并辐射至省内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互助县平均海拔26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土壤类型以黑钙土为主,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多为中性或弱碱性,便于青稞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为酿造技艺提供了优良的原材料和自然环境。 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最主要的特征为“二长、三合、四清”。二长即生产周期长,365天不间断酿酒;发酵周期长,每轮次80天连续四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是藏香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流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敏珠林寺。扎囊县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冈底斯山南麓,植物资源丰富,为藏香制作提供了原料来源。“扎囊”在藏语里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可以说,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 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依托传统藏医学理论,使用白檀香、紫檀香、丁香、诃子、毛诃子、土木香、藏红花等30多种珍贵纯天然藏药材,经过碾磨、搅拌、制作、晾晒等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族扎囊木雕,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传统雕刻技艺。其历史悠久,形成于康熙初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起源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敏竹林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逐渐传承辐射到扎囊县其他乡村。 扎囊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冈底斯山南麓。扎囊县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民族手工业相对发达,自古就有“氆氇之乡”“木雕之邦”的美誉,对木雕文化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藏族扎囊木雕,又名“虱雕”。据传,300年前在雅砻河流域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娘唐卡,是源于通天河流域的一种藏族唐卡。它由印度佛学大师班钦·弥底迦纳创制于公元10世纪末,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主要分布范围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县、石渠县、德格县,西藏自治区等地。 因其流传区域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不便,鲜受外界影响,藏娘唐卡历代画师严格遵循古老的度量和风格,作品始终保持着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藏娘唐卡以悠久的历史、严格的度量经、饱满的色彩及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在唐卡艺术中独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又称“集成唐卡”,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式的卷轴画”。它采用刺绣、堆绣、绘画等多种手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由曲杨嘉措开创于17世纪的卫藏,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将绘画和刺绣结合于织锦唐卡中,讲究各色绸缎的选用配置,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做工精细、色彩鲜亮且不易褪色,具有传统唐卡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化隆唐卡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藏族唐卡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布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等十多个乡镇,并辐射到青海河湟(宗喀)地区。 化隆唐卡在化隆地区的传承传播由来已久。自赛知寺第十一世白日光活佛推广唐卡以来,历届白日光活佛继承发扬,至第十四世白日光活佛更登•阿旺丹岱时期,唐卡绘制艺术走向鼎盛,最终形成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风格。 化隆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以绘画形式为主,突出唐卡的地域风格,同时延伸到壁画、雕塑、木刻、坛城、建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祝唐卡是主要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为核心流布区域的传统唐卡流派,是藏族唐卡艺术的一个重要支系。 天祝唐卡的基本表现手法与流行于卫藏、康区的唐卡画派有一定共同点,绘制过程都包括画定位线、起草构图,白描、上色晕染、勾线描金等程序,构图形式分为中心式构图、叙事性构图、坛城式构图3种。但风格上显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其早期作品受益于敦煌古老绘画艺术和南亚印度艺术的双重影响,在婆罗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些许中亚特色。15世纪的天祝唐卡作品中出现了具有写实特征的风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