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5)
机构
(0)
政策
(10)
资讯
(555)
清单
(421)
资源
(84)
学术
(187)
百科
(0)
其他
(58)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阔时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阔时”为傈僳语,“阔”即“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傈僳族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阔时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市)的傈僳族居住区和泸水市白族支系勒墨人、福贡怒族居住地,还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
藏族
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查看更多
三多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多节,是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和农耕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目的,以祭祀、歌舞、赏花、野炊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手工技艺、庙市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纳西族的标志性民俗节日。 “三多”是纳西语音译的人名,是传说中骁勇善战、扶危济困的英雄、纳西族心目中的圣山——玉龙雪山的化身,是纳西族和白、藏等各民族信仰的地域保护神。三多节习俗分布在玉龙雪山周边滇、川、藏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区。玉龙...
查看更多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青海
藏族
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海
藏族
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是主要流布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
藏族
自治州的传统营造技艺,海西州天峻县的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等乡镇为该项目的核心传承区域。天峻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祁连山中段南部地区,属高原寒带气候,牧业发达。黑牛毛帐篷经久耐用、冬暖夏凉,搬运便利,适合当地的气候温差,满足了游牧生活的需求。 青海
藏族
黑牛毛帐篷取材于当地牛毛,主要来自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牦牛毛既柔韧又富有弹性,保暖性极强,很适宜制作帐篷。牦牛大都是黑色...
查看更多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巴青牛毛帐篷编制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青(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牛毛帐篷编制技艺是流传于藏北地区的传统营造技艺。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巴青县拉西镇、雅安镇、杂色镇等10个乡镇是该项目的集中传承区域。巴青位于那曲市东北部,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是重要的牧业基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促成了牛毛帐篷编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巴青县也因此而得名。 巴青牛毛帐篷通常采用被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而成。帐篷的大小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状况而定,一般缝制一顶帐篷...
查看更多
擦擦制作技艺(拉萨擦擦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擦擦是一种小型泥塑手工艺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公元4世纪,吐蕃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擦擦制作工艺传入西藏,目前该技艺主要分布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河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林海莽莽,矿产和泥土种类都很丰富,为擦擦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拉萨擦擦形象一般有佛塔、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度母、本尊护法、高僧大德等,大小不等,常见的高度约3—10厘米,最小的...
查看更多
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是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地处横断山脉、滇西北高原的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和三川镇的汉族居住地,并辐射至周边区域。永胜县盛产煤、砂金、铜等矿产资源,为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达的交通,也为珐琅银手工制品的交易流通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以元代称为“鬼国嵌”的掐丝珐琅技艺为主,用银花丝在银质胎体上镶嵌图案,并在图案内填入珐琅釉料烧制而成。该技艺由元世祖忽必...
查看更多
藏族
刺绣(贵南
藏族
刺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南
藏族
刺绣又称贵南“针线”,是流传于青海省海南
藏族
自治州贵南县的传统刺绣。它是西藏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大约在民国时期传入贵南,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贵南县有着丰富的藏绣艺人资源和浓厚的藏绣文化底蕴,被称为“藏绣之乡”。 贵南
藏族
刺绣,装饰性极强,广泛应用于
藏族
妇女的发辫套、服装领边、鞋帽等物品上。传统针法有平针、串针、套针、跳针、回旋针法等十余种,通常根据绣品类型选用不同针法,民族服饰刺绣以缠针、平针为主,佛教唐卡和寺院柱帘饰上主要采用套针...
查看更多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在当地已流传200余年。据传,1733年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头道湖修建昭化寺,当地牧民、僧人用马鬃绕线技艺制作了堆绣唐卡,用以供奉。自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阿拉善寺庙广为流传。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头道湖昭化寺、延福寺、承庆寺等都可以见到这种唐卡。 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图案线条分明,立体感强,堆砌层次分明,造形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结构合理,布局紧凑;人物小而生动,色彩配置讲究;粗犷...
查看更多
拔河(万人扯绳赛)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万人扯绳赛是一项流传在甘肃省甘南
藏族
自治州临潭县的大型民间体育活动,已有600多年历史。起初是军中健身强体的游戏,后来由军中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一项大型体育活动。 万人扯绳赛参与群众以临潭县为主,旁涉周边地区,比赛时以居住地划分为“上片”“下片”两方。“上片”区域包括临潭县城关镇的古城村、上河滩村,卓尼县的申藏乡、完冒乡等;“下片”包括城关镇的下河滩村、教场村,羊永镇,卓尼县的木耳镇、大族镇等。区域划分遵循当地民众多民族共生认同的方式,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依据...
查看更多
藏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棋是流传至今的
藏族
民间娱乐竞技游戏。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并成为民众日常游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 藏棋由两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安多地区的成方棋是现当代流传较为普遍的藏棋种类。藏棋的棋子不论黑白,作用功能均平等。棋子在下棋者的主观安排下走动,因摆放位置不同而显现不同优势。藏棋讲究智斗,运用战术计策赢得胜利。其行棋规则体系独特:若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各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
查看更多
1
25
26
27
28
29
13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