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龙头琴弹唱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集唱、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它是古代藏族扎年琴弹唱的分支曲种,形成于300多年前,在寺院宗教音乐基础上,经创新逐步形成。它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逐渐流传至甘肃其他地方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龙头琴因其琴头被雕成龙首形状而得名。玛曲龙头琴弹唱,演唱有单档(即一人自弹自唱)、双档(即两人弹琴对唱)、多档(即三五人弹琴联唱)等多种形式;有男女对唱、马背弹唱、组...
查看更多
古尔鲁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尔鲁”是一种流传在藏族民间的曲艺曲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藏族民间的口头诗歌。15世纪,形成了民间古尔鲁和宗教古尔鲁两种类型,其中宗教古尔鲁的传播更为广泛。目前它主要流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吉隆县、那曲、昌都等地。 古尔鲁是为传播教理而作,在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各大宗派教理的传承起了独特性作用,成为宗教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15世纪编撰的《米拉热巴传》一书,是藏族历史上第一本集中整理古尔鲁的专著,开创了古尔鲁文体的先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阿柔逗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逗曲”藏语俗称“喜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其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生活气息浓厚。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乡海拔3000米,位于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5公里。乡境东邻峨堡镇,南接默勒镇、多隆乡,西连八宝镇,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省民乐县为界。 “逗曲”意为相互对歌,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为了排遣放牧时的寂寞而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他们利用放牧闲暇,男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相互对答,相互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玛”为门巴语,意为民歌,也是门巴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门巴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和勒布办事处。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 千百年来,门巴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把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灵云飘荡的奇思妙想和理想与追求、幸福与苦难,寄予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故事、一个个舞蹈中,萨玛民歌因而成为门巴族民间文化的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保玉则传说,是以历史上生活在青海果洛地区的三大部族(简称“三果洛”)的产生、发展历史为题材的系列传说,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果洛及相邻的四川省阿坝、甘肃省甘南和青海省玉树、海南、黄南等藏族居住地。年保玉则(又名“年保页什则”),又称“果洛山”,藏语意为“圣洁的松耳石峰”,位于久治县内,属巴颜喀拉山东南段的一座著名山峰,主峰海拔5369米,离久治县智青松多镇40公里,相传是三果洛的发祥地。 年宝玉则传说与三果洛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在整个安多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西藏拉孜堆谐。 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18年以来,在国家多部门的支持下,许多地区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截至去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生产性保护”的努力下,众多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关于建档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系列文件中都有表述。2004年,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国家立法的层面针对非遗的建档确立了实施主体、建档对象。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更多的行动主体加入,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中国唐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柔逗曲。资料图 贵南藏族刺绣、阿柔逗曲、德都蒙古全席、贵德六月庙会……8月起,青海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播上线,一个个非遗项目或讲述历史,或揭秘制作流程,向观众讲述青海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展播的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群体广泛,与青海世居六大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中医诊疗法(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贵德六月庙会等项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不久前在福州成功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让人们对如何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有了更多关注。我国有着灿若星河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凝聚着历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一笔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巨大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关注相关产业发展。 在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小康生活、迈向共同富裕的今天,“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