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372)
机构
(2)
政策
(119)
资讯
(2410)
清单
(149)
资源
(140)
学术
(1406)
百科
(0)
其他
(1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格萨尔》保护35年:咏唱那流传千年的故事
2015.04.23
专题报道
改变“东方无史诗”偏见 据次仁平措回忆,上世纪80年代,《格萨尔》领导小组及抢救办公室派专人到史诗流传广泛的那曲、昌都等地区,进行民间艺人普查,搜集整理旧版本以及有关传说、实物等抢救性工作。 30多年来,西藏在《格萨尔》保护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 史诗保护工作者先后共寻访能说唱10部以上史诗的艺人57名。根据“择优择缺”原则和“优先为老艺人录音”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录音工作。截至目前,已录制100多部艺人说唱本...
查看更多
寻找皮影的灵魂 古老影戏的未来在那里?
2015.04.20
专题报道
中国皮影,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不久前这样写道:“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几句话,既点出了中国皮影这一人类历史文化瑰宝的价值高度,也点出了其在当下面临的险恶局面。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6月...
查看更多
千里长淮“一条线”——“国宝”级花鼓灯艺术家陈敬芝
2015.04.13
人物
提起花鼓灯艺人家陈敬芝,淮河两岸的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谣传道:‘一条线’扭一扭,倒下九十九;‘一条线’回头看,起来一大半;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听了‘小蜜蜂’,无被可过冬。这是沿淮群众对陈敬芝花鼓灯表演艺术的由衷赞扬。 怀揣敬慕之心,今年盛夏,我在淮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家胜和一级作曲、陈敬芝之子陈希望先生的带领下,专程赴安徽凤台采访了声名远播、和蔼可亲的陈敬芝先生。 我们知道,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赤列:最后的拉萨喇嘛玛尼说唱艺人
2015.04.13
人物
赤列老人在仓姑寺茶馆为群众讲说喇嘛玛尼说唱艺术。 导读: 喇嘛玛尼作为西藏最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长期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可惜的是,伴随着西藏现代化的进程,悠远的喇嘛玛尼说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喇嘛玛尼的重要支派——拉萨喇嘛玛尼到如今只剩下了一个传承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赤列。 在拉萨的高楼大厦与汽车火车的鸣笛声中,赤列老人悠远的说唱似乎与这些相去甚远。但是,如果我们经过某个小巷或转经道,恰逢老人正在说唱,我们一定会停下脚...
查看更多
戏曲创新不能“忘本”
2015.04.08
论坛
在非遗项目中,我国的民族戏曲、各地方剧种占了一定的比重。而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不少剧种现在还存活于舞台上,所以要采取活态保护的方法,这种保护必须与他们的演出和创作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把戏曲的传统剧目、表演技艺、审美原则、创造法则等保存和传承下来,同时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一些新的剧目,对艺术本体做一些丰富和创新。于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成为戏曲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
问题
。 由于我兼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评委,要...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推动各族文化共同繁荣
2015.04.07
论坛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与各民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现存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因此,重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现与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现实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才能使口传心授的文化符号和特殊技艺,使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
查看更多
资金之外,非遗传承还需要什么?——山东保护非遗系列举措观察
2015.04.07
专题报道
3月31日下午,在山东德州开往济南的高铁上,春雨拍打着车窗,车内的刘俊昌心里颇不平静。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此行是去济南参加2015年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由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组织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将在4月份举办4期,全省312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被轮训一遍。在给予足够的资金扶持外,山东这几年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非遗传承保障措施,成效初显。 “市里昨天刚通知我,说其他传承人岁数很大,来不及准备,就让我一个年...
查看更多
互联网思维能帮“非遗”什么忙?
2015.03.30
论坛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中的精华被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并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补贴和帮助。但不得不承认,非遗保护仍面临很多
问题
,如公众了解度不够,缺乏推广途径,难觅传承技艺的接班人等。 其中突出的
问题
在于传承乏力,而传承人恰恰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核心是以人为载体,它的拥...
查看更多
非遗告别“山寨”重在传承
2015.03.30
论坛
在非遗领域,一代代的传承人在继承老手艺的同时,创作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非遗作品。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非遗传承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技艺辛苦创造出的作品却常常面临被“仿制”、“山寨”的风险。 从模仿到生产,这是一个简单的制造程序,在中国文化产品中可谓屡见不鲜,还一度被赋予了一个专属名词——山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是对某一群体和某一地域范围内的特定现象的演绎,在该范围内有普及和使用的公有性,因此产生了大量以模仿为主、从开始的模仿行为发展创新的“山...
查看更多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挖掘沈阳的“里子”,做成沈阳的“面子”
2015.03.23
专题报道
3月9日,辽宁省文化厅向社会公示了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共58项。其中包括了由沈阳市申报的刻瓷、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沈阳满族堆绫技艺和华山正骨诊疗技法等四项。 沈阳市从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沈阳的谭振山民间故事、东北大鼓等非遗项目。2007年成立的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是让沈阳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副省级城市...
查看更多
1
297
298
299
300
301
43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