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
,激活千年运河活力的文化密码
2022.11.16
论坛
来自山东的
非遗
技艺葫芦烙画 新华社发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滑拳 光明图片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 新华社发 【热点观察】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赓续灿烂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运河沿...
查看更多
毛巧晖 张歆 杨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日民俗的资源转化
2022.11.15
论坛
【摘要】节日民俗的流变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节日民俗的自我调适中,节日记忆、地方景观与民间叙事彼此呼应,在文化想象中形塑了人们对节日民俗的感知机制。在遗产化语境中,节日的文化内涵被挖掘与凸显,同时节日也成为旅游或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活化或整合的重要场域。在这一过程中,节日民俗的发展与遗产如何被利用开发成为关键。 【关键词】端午节;节日民俗;自我调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节日根植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时间制度”,是一个...
查看更多
赵李娜:“一带一路”语境下我国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资源探究
2022.11.11
论坛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与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有益文化资源,其中的“口承语言民俗”更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事业中语言文化产品输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素材。“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研究”在当今虽未形成独立学科建制,但在以西北地域为依托的民俗学及民族文学领域,此类议题早已是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对象。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目标下,若将相关学术成果继续延伸至“跨文化交流”及“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等角度...
查看更多
“专家之学”与“民众之学”的结合——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之际
2022.11.07
论坛
书影 侗族大歌 缂丝 台湾高山族传统织布 漳州木偶 苗绣杯垫 衡水内画 苗族传统蜡染 【守望家园】 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发展了惊人的智慧,产生了海量的知识和复杂的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大多是通过极为艰难的探索和长期的...
查看更多
高丙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
2022.11.02
论坛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代表作名录的设计及其在全世界的广泛实施,第一次为人类确立了文化差异条件下文化共享的公共机制,把联合国体系内通过文化达成对人的尊重的努力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的不同让各种“我们”相互区分、区隔,但是
非遗
保护的代表作名录制度把这种认识提升了一大步,差异文化因为被特定民族定为自己的代表性文化而有资格成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当全人类因文化不同而相互欣赏与共享的格局形成时,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有机会受到尊重的文化条件就出...
查看更多
非遗
: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
2022.11.02
论坛
前段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正式出版,并在近期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该辞典编纂出版工作历时6年,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撰写,31个省(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词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
非遗
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保护
非遗
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 该辞典的编纂出版对近年来我国
非遗
传承保护工作的...
查看更多
唐璐璐: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
非遗
项目与高校的联动
2022.11.01
论坛
【摘要】表演类
非遗
项目在现实传承中面临表演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高质量表演人才稀缺;表演传统不同程度地走样,甚至消亡;观众断层、流失等诸多问题。而
非遗
项目与学校教育结合是促进其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由高校作为申报主体主导的京剧叶派武丑青年演员培训项目通过经典剧目的培训和复排,培养了接班人才,实现了对京剧武丑艺术的抢救性传承。同时,剧目的重新编排也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该培训项目建构的行动者网络显示,高校与艺术基金、艺术院团的联动,研究人...
查看更多
借力新媒体推动
非遗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10.21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其内在的信仰习俗、特定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价值观、风俗民情、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养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底色。另一方面,目前,
非遗
与生产生活脱节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创意设计、市场化运作和科技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推动我国
非遗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命题。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强化...
查看更多
郝庆军:发掘千年瑰宝,传递创新秘钥——解读“国五批”传统医药类
非遗
代表性项目
2022.10.20
论坛
【摘要】45个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入选“国五批”名录,体现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国家战略,呈现出传统医药
非遗
保护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以及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
非遗
保护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界推动中医药国家战略和传统医药类
非遗
保护,应加强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的关注,结合发掘和整理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经典,以
非遗
保护促进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国五批”名录;传统医药类
非遗
代表性项目;国...
查看更多
浅谈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2022.10.20
论坛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成熟和广泛运用,智能化技术已进入以产业融合为主要特点的快速发展期,并成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加速了各领域的变革,随着5G、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亦迎来了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契机,其传播渠道、内容和形式均能够结合智能技术,借助科学技术进行当代表达,以智能时代的传播方式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土壤,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
查看更多
1
11
12
13
14
15
11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