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数字化“旋涡”中,加快
非遗
保护与教育
2022.08.19
论坛
【编者按】6月11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首届“
非遗
馆里话
非遗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
非遗
保护与教育”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文明办主任魏黎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中国...
查看更多
探寻剪纸文化本源:谈《中国民俗剪纸史》
2022.08.16
论坛
在我国,剪纸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见证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民间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民俗学研究范围广泛,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史学更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阐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而当南京大学教授陈竟将剪纸放入民俗学与史学学科视野进行研究之后,便推出了他的学术力作——《中国民俗剪纸史》一书。 2007年8月,由陈竟撰写的20万字的《中国民俗剪纸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光阴荏苒,屈指数来已过14个春秋。出版同年...
查看更多
福建
非遗
中的书卷气——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
2022.08.08
论坛
清代杨玉璇的寿山石雕《罗汉尊者》 (供图:梁章凯/光明图片) 寿山石雕国家级传承人陈礼忠在创作 (供图:陈礼忠/光明图片) “大国工匠”、当代莆田木雕代表性人物郑春辉的大型山水木雕作品《千里江山图》(局部)(摄影:李韵/光明图片) 【守望家园】 两宋时期,随着皇室入闽,诸多文人墨客、豪门贵胄举族南迁至闽地,福建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也发展繁荣进...
查看更多
传统体育与游艺的特点及传承研究:基于黑龙江流域民族的考察
2022.07.28
论坛
【摘要】目前,学术界以现代体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体育与游艺的现象较为普遍,这背离了传统体育与游艺的属性,所以对其本质特征和属性的研究非常必要。传统体育与游艺是生活文化,直接起源于生活并具有服务生活的功能。由此要求我们在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传承保护等方面遵循其生活文化属性。当下,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在日常生活中式微,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乏力,一些传统体育与游艺重新回归生活已不现实,而嵌入中小学学校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路径,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方式。中小学学生...
查看更多
孟令法:传统节日习俗中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2022.07.28
论坛
【摘要】传统节俗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性防疫知识,但其代际传承却在传媒的“泛娱乐化”中被掩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网络的便捷以及知识体系的专业化,人们对疫病的理解也开始走进“反经验”的认知领域。相较于利用节俗以强化俗民防疫意识的传统社会,追求科学防疫的当代民众不仅弱化了曾经的自主防疫行为,也更依赖权威的“真知”传输。针对防疫普及相对匮乏的生活事实,建立合理的“防疫”科普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公共事业,而节俗的有序性和年度循环性则能为其提供时...
查看更多
傅谨:
非遗
语境下的戏曲传承
2022.07.28
论坛
【摘要】戏曲的多剧种格局虽然形成于南宋,但是戏曲的多样化共存,因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和21世纪初开始的
非遗
名录制度才获得充分确认。
非遗
名录制度的建立改变了戏曲的生态,各地一度濒危的戏曲剧种得到了普遍性保护,各地方戏曲剧种的独特性和与相关剧种的差异性得到了突出强调。但是行政主导和申报评定制的工作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它既是“重申报、轻保护”现象的根源,也导致各级
非遗
名录“传统戏剧”类别下的戏曲项目出现了诸多瑕疵,许多类似...
查看更多
屈永仙: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区域性文学现象 ——以南传佛教文化带中的民族文学为例
2022.07.21
论坛
【摘要】我国南方民族中信仰南传佛教的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和阿昌族,他们聚居的区域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为轴向周边辐射连成一个云南境内狭长的南传佛教文化带。他们使用傣文书写的佛经,具有与傣族相似的南传佛教习俗传统。傣族的贝叶经流入到周边民族地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同时傣族也吸收了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养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性贝叶文学现象。通过比较傣族史诗《创世纪》与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布朗族叙事诗《朗三飘》与傣族的《三尾...
查看更多
身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批判性遗产研究范式的思考
2022.07.15
论坛
【摘要】“身体”是
非遗
传承中实现“人”与“物”互动的核心媒介。围绕“身体、社区与地方”“身体技术、惯习与技艺”“身体实践与仪式展演”和“身体、器物与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对身体视角下的
非遗
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回顾,将批判性遗产研究理论与身体理论视角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中,为探讨
非遗
的文化实践过程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身体;具身性;具身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反思和批判的深入,国际遗产学界对于遗...
查看更多
从瓷画技艺传承角度探寻景德镇陶瓷设计教育变迁
2022.07.07
论坛
景德镇瓷上绘画历史悠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交叉与融合,景德镇瓷画在新时期展现出相对新颖的面貌,形成了以知识和理念为核心的新的话语权。从瓷画技艺传承角度来看,景德镇陶瓷设计教育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性,发生较大变化。对景德镇陶瓷而言,实现陶瓷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必要的陶瓷设计教育必不可少。作为以陶瓷制品以及陶瓷文化为媒介进行的专门性设计教育,陶瓷设计教育重在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从瓷画技艺传承角度探寻景德镇陶瓷设计教育的变迁...
查看更多
蒋丽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2022.07.06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活态性,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
非遗
的外宣翻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
非遗
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广东省为例,从建设
非遗
平行语料库的必要性、语料构成、语料来源、语料的标注与检索等方面,全面地介绍广东
非遗
双语语料库的创建方法,并探讨其在
非遗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翻译质量评估、计算机辅助
非遗
翻译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应用,以此助力基于实证语料的
非遗
翻译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
查看更多
1
13
14
15
16
17
11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