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近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德江)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德江举办。“三十而立”,作为最具权威的专门研究傩戏的学术团体,回望一路走来的30年,取得了哪些成果?站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傩戏研究今后又应走向何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    三十而立“立”了什么?    “30年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依靠各地会员,依托各级文化厅局,行走在山区,露宿于乡村,餐风于田野,执着于民间,点点滴滴,一乡一村,汇聚为今天之...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日,首届“传统工艺国际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国内外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论坛围绕传统工艺研究与工艺史建构、传统工艺研究的范式与边界、传统工艺研究的案例与视角及传统工艺的当代语境与未来4个主题展开,以国际的视野和多元的方法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理论建构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现摘选部分观点如下:    工艺美术行业在审美方面越来越趋向于艺术化,这是个挺大的问题。工艺美术的审美跟纯艺术的审美是有区别的,柳宗悦在“民艺”思想...
查看更多
论坛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老字号固本强基、文化弘扬、品牌保护、创新发展、改革增效五大工程,5年内,将认定10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经营规模超过10亿元的老字号企业达到20家以上。    老字号作为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是活化的历史,是展现中国元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在现代经济,尤其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的潮流下,老字号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
查看更多
调研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是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巴蜀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生产,文革时期又逐渐停产。80 年代,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恢复生产,国家拨款在绵竹筹建了“作品...
查看更多
调研
【内容提要】新疆茶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传播源远流长,形成了新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了解探寻新疆茶文化过程中对新疆茶具的渊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让新疆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汉文化丰厚,知道新疆紫砂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前景才更广阔。在茶文化逐渐蔚然成风的新疆,追求品质的人们对紫砂也越来越熟悉。且从茶文化中随而悟到民族文化融合之大义。茶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了华夏子孙及世界各地的爱茶之人。 【关键词】丝路茶文化 新疆紫砂...
查看更多
论坛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藏医药浴法”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藏医药浴法,在藏语中称为“泷沐”,意为“以水化硬为软”,即通过将人体置于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中,以调节人的身心平衡,实现养生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
查看更多
论坛
    11月28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当天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二十四节气之后,第40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
查看更多
论坛
冯伟作品:争春(寿山石雕)吴光荣作品:紫砂壶俞日华作品:喜盘(竹编)中国工艺美术四十年来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文化贡献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不仅延续了工艺文化几千年来的灿烂辉煌,而且创造了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应有的文化高度。全行业每个人心中都爆发出了极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股潜力之大一是源于每个人内心都有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二是因为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普遍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中国工艺美术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其他经济、文化领域的进步是同...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文化空间”是目前国内学界频繁使用、着力探讨的术语,但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特别在范围界定和未来研究走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从“非遗类型”和“研究视角”两条线索梳理国内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指出“文化空间”已呈现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融合,不应该局限于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把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研究视角,让它进入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更大的知识系统,开拓出更多的无限可能。作者简介:覃琮(1974-),男,壮族,广西大化人,社会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查看更多
论坛
    作为纪实性的内容产品,纪录片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审美享受,更要提供美好的人文愿景与丰厚的文化内涵。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形式、忠实事物原貌的表现手法,将人、事、物用影像“留存”下来的特长,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中拥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多。《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助力“非遗”更鲜活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大众对文化遗产传承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