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1)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85)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要以整体观视角看待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2018.11.19
论坛
自2007年至今,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共建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相关省区市也建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区域内的
非遗
为核心目标,对传统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无形的
非遗
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传统民居和文物等相互依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相得益彰...
查看更多
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2018.11.14
论坛
摘要: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基于民俗认同,并由此体现出以地域认同为基础的传统传承机制,而其内在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刘基文化的“遗产化”行为说明在国家层面民俗认同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系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刘基文化”形成初期的民俗认同实践,再到当前的“
非遗
化”,其进程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愈机制”。在论证此逻辑过程中,作者界定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及“核心认同符号”和“生命力”等概念。作者简介:张举文...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2018.11.09
论坛
摘要: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
查看更多
非遗
里的“人”和“生活”
2018.11.07
论坛
前不久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感触颇深。这届博览会以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情境化方式打造出了东方美学空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本次博览会,在展览形式上有几个亮点:一是设置了专题化、体验式文化空间。位于济南的主会场展览打破了以往按照省份进行划分的常规,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项目,设计了织绣印染、陶冶烧造、编织扎制、制茶酿造、印刷刻绘、家具文房、中药炮制、雕刻塑造,一共有8个主题,集中展示了...
查看更多
山鹰之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过程
2018.11.01
论坛
摘要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
非遗
”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
查看更多
迈向批判性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困惑与范式转型
2018.10.25
论坛
摘 要:
非遗
时代的民俗学似乎正在进入疲软期,民俗学对于
非遗
保护现状的研究和反思未能有效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非遗
本身是国际话语与当下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需求互动的结果,然而,国内的
非遗
研究却很少进行国际比较,也较少借鉴国外前沿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
非遗
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缺乏总体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非遗
研究和
非遗
保护的新思路的展开。在这种情形下,借鉴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可能成为
非遗
时代民俗学走出瓶颈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
查看更多
“
非遗
+扶贫”亟需复合型人才
2018.10.24
论坛
经相关调查研究,
非遗
中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具有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优势。换言之,类似的
非遗
项目大多分布在妇孺留守村寨的贫困地区,当地百姓空有珍贵的手工技艺,却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其转化成为物质财富。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有关文件,针对上述问题,选取了10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作为第一批“
非遗
+扶贫”试点,大力推进
非遗
扶贫工作。事实上,“
非遗
+扶贫”的概念已出现多时,除了有力的政府行为,还有很多孜孜不倦的民间行为,两者间有差异也有交集...
查看更多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8.10.24
论坛
摘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
非遗
传承的主体。
非遗
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
非遗
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
非遗
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
非遗
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
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问题
2018.10.24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孤立的一件事,它会与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而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典籍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积极吸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的关系,则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诸关系中关键的关键。 一、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典籍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许多人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所以,在他们眼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
查看更多
“
非遗
”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18.10.24
论坛
摘要: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非遗
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
查看更多
1
56
57
58
59
60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